[发明专利]一种中温碱解污泥生产碳源的组合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99848.0 | 申请日: | 2019-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828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发明(设计)人: | 张宁宁;李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安能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2 | 分类号: | C02F11/12;C02F1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471 | 代理人: | 秦琼 |
地址: | 116000 辽宁省大***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泥 水解酸化罐 组合装置 有机物 碱解 中温 发酵 污泥预处理装置 上清液 污水处理生化池 浓缩 污泥减量化 分解 水解酸化 物料平衡 小分子 富集 排出 生产 替代 转化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温碱解污泥生产碳源的组合装置,包括污泥预处理装置和水解酸化罐。污泥进入该组合装置后,先经过污泥预处理装置发生浓缩,其含水量减少,方便了污泥的发酵。经浓缩的污泥进入水解酸化罐中进行中温碱解发酵,原本不能直接利用的有机物在该过程中会分解成为可利用的小分子碳源,并在水解酸化罐的上清液中富集,上述碳源可随着上清液排出,并回用到污水处理生化池前端,从而替代或减少外界碳源的投加。而发酵后未分解的污泥会集中在水解酸化罐的底部,可定期进行排除。根据物料平衡原理可知,污泥中原有不可直接利用的有机物能够转化为可直接利用的有机物,实现了污泥减量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温碱解污泥生产碳源的组合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污水处理厂都存在进水碳源不足的问题,碳源缺乏也加剧了反硝化菌和聚磷菌对碳源的竞争,从而导致生物除磷脱氮效果较差和出水水质不达标。同时,对于采用生物法的污水处理厂还存在污泥产量大,处置费用高的问题。
国内解决碳源不足的问题通常是通过外加碳源来解决的,而污泥处理一般是通过压缩脱水后填埋或焚烧来解决。针对补充碳源方面来说,外加碳源通常根据水厂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碳源,可供选择的碳源一般是面粉、葡萄糖、乙酸钠、甲醇、乙酸等。无论选择哪种碳源,都是一种资源的投入,伴随而来的还有费用的支出。针对污泥处理方面而言,无论采用填埋还是焚烧,都存在资源的浪费。由于污泥中含有大量未被分解的有机物,这部分有机物如果能在污泥处理之前将其加以利用,不仅能产生一部分可利用的资源,还能实现污泥的减量。
针对污泥如何水解生产碳源、污泥如何减量化等问题,国内国外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国内的工程案例却鲜有见闻,除了国内对此类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政策导向起一定主导作用外,客观的可行性也对该技术的发展起到一定限制作用。目前该技术主要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没有成熟的设备可直接使用,因此无法实现工程化应用。
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温碱解污泥生产碳源的组合装置,该组合装置能够在碱解污泥生产碳源的同时实现污泥减量,可降低碳源投加量,同时减少人工费用的支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温碱解污泥生产碳源的组合装置,所述组合装置包括污泥预处理装置、原污泥输送泵、水解污泥进泥泵、脉冲布水器、水解酸化罐、布水管、集水装置、第二排泥管和水解污泥出泥泵,其中,
在污泥预处理装置的入口管路上设有原污泥输送泵,所述污泥预处理装置的出口与脉冲布水器的入口相连通,在两者的连接管道上设有水解污泥进泥泵,
水解酸化罐为封闭罐体,脉冲布水器安装在所述水解酸化罐的顶部,在所述脉冲布水器的出口设有布水管,所述布水管从所述脉冲布水器的出口向下延伸,穿过水解酸化罐的顶部并延伸至所述水解酸化罐的底部,
所述集水装置位于所述水解酸化罐上方,用于将所述水解酸化罐内的上清液收集并排出,
所述第二排泥管一端位于所述水解酸化罐底部,另一端穿过所述水解酸化罐的侧壁并延伸至外部,在位于所述水解酸化罐外部的第二排泥管上设有水解污泥出泥泵。
优选地,所述污泥预处理装置包括第一排泥管、中心导流筒和污泥处理池,
中心导流筒的主体为中空圆筒,下方设有伞形挡板,所述伞形挡板的直径大于所述中空圆筒的直径,所述中心导流筒竖直位于污泥处理池内,且所述中心导流筒位于所述污泥处理池中心上部位置,
在所述污泥处理池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排泥管,所述第一排泥管延伸至所述污泥处理池外部,作为所述污泥处理池的出口并与所述脉冲布水器的入口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安能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大连安能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998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