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宽频带感应式磁场传感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02268.2 | 申请日: | 2019-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417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发明(设计)人: | 董浩斌;罗望;葛健;刘欢;张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G01R33/09 | 分类号: | G01R33/09;G01R33/04;G01R33/06;G01R33/10;G01R3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知产时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38 | 代理人: | 邹桂敏 |
地址: | 43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电信号 感应线圈 激励线圈 磁通门 磁芯 磁场传感器 感应式 宽频带 输出 宽频带测量 低频磁场 高频磁场 矢量磁场 空心圆柱体 外部激励 中心处 绕制 | ||
本发明提供了宽频带感应式磁场传感器,包括激励线圈、感应线圈、磁通门磁芯和TMR传感器;磁通门磁芯是一个空心圆柱体,激励线圈、感应线圈绕制于磁通门磁芯上,TMR传感器置于磁通门磁芯的内部中心处;宽频带感应式磁场传感器在激励线圈作用下,感应线圈输出与低频磁场相关的感应电信号,TMR传感器输出与高频磁场相关的感应电信号,以实现对矢量磁场的宽频带测量。激励线圈在外部激励信号的作用下,感应线圈输出与低频磁场相关的感应电信号,TMR传感器输出与高频磁场相关的感应电信号,从而实现对矢量磁场的宽频带测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宽频带感应式磁场传感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磁力仪根据测量原理可大致分为三类:机械式、感应式以及量子式。机械式在测量精度、稳定性等性能较差,已逐步淘汰。量子式采用最新量子效应,可实现极高测量精度与准确度,但是存在仪器结构复杂或无法测量磁场矢量等问题。因此,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磁力仪是利用感应式原理的磁通门、磁阻等。
感应式传感器的结构不同,导致敏感频率区间存在差异,单个传感器无法实现宽频带高精度测量。磁通门的磁芯感应其轴向磁通变化响应磁场信息,传感器灵敏度决定其磁测矢量分辨率与测量精度,受趋肤效应等问题影响,难以准确测量高频磁场。TMR磁阻传感器的隧道结感应其轴向磁通变化响应磁场信息,其变化速度仅由外磁场决定,因此响应速度极快。然而由于传感器存在巴克豪森等效应,使得其低频段1/f噪声较大,影响其低频测量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目前的单个传感器无法实现宽频带高精度测量的技术问题,提供宽频带感应式磁场传感器解决上述技术缺陷。
宽频带感应式磁场传感器,包括激励线圈、感应线圈、磁通门磁芯和TMR传感器;磁通门磁芯是一个空心圆柱体,激励线圈、感应线圈绕制于磁通门磁芯的表面上,激励线圈与感应线圈正交绕制;激励线圈穿过磁通门磁芯圆柱体的上、下圆周面,紧密排列缠绕在磁通门磁芯圆柱体侧壁上,将整个圆柱体侧壁排列满;感应线圈平行于磁通门磁芯圆柱体的上、下圆周面,在圆柱体侧壁表面任意位置处紧密排列绕制;激励线圈和感应线圈都需要紧密排列,以避免信号互扰;在激励线圈与感应线圈的交汇处,感应线圈更贴近磁通门磁芯,激励线圈在外侧;TMR传感器使用无磁基板固定在磁通门磁芯内壁中心,TMR传感器的敏感轴与磁通门磁芯轴线平行放置;
激励线圈在外部激励信号的作用下,感应线圈输出与低频磁场相关的感应电信号,TMR传感器输出与高频磁场相关的感应电信号,从而实现对矢量磁场的宽频带测量。
进一步的,低频磁场测量由磁通门传感器组件完成,磁通门传感器组件包括激励线圈、感应线圈以及磁通门磁芯;对激励线圈通入音频段正弦或方波激励信号,磁通门磁芯的磁感应强度被激励信号调制,调制后磁化强度被感应线圈采集,感应线圈向外输出与磁通门磁芯上磁化强度同步变化的电信号;激励线圈的激励信号为:
V=Vac sin(2πft),
其中,V为激励信号,Vac为激励信号幅度峰峰值,f为激励信号频率,t为持续时间。
进一步的,高频磁场测量由TMR传感器组件完成,TMR传感器组件包括激励线圈、磁通门磁芯以及TMR传感器;TMR传感器内部由4组磁阻器件构成的文氏电桥,磁阻器件电阻随其轴向上磁场感应强度变化而变化,TMR传感器的输出为随磁场线性变化的电压;在激励线圈的激励下,磁通门磁芯对在TMR传感器周围产生磁聚通效应,并对磁场调制,该条件下TMR传感器的输出电压为:
VTMR=MRiac=2πfMRCVac sin(2πft),
其中,VTMR为TMR磁传感器4输出电压信号,MR为TMR传感器的磁阻器件磁阻大小,iac为TMR传感器的磁阻结电流,C为比例常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022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