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B-S架构的主动脉三维重建可视化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02892.2 | 申请日: | 2019-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476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柴象飞;郭娜;郭伟;史睿琼;贾森皓;谭启路;王琪;葛阳阳;冯庸;左盼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慧影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17/00 | 分类号: | G06T17/00;G06T1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曲芳兵 |
地址: | 100192 北京市海淀区西小口路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架构 主动脉 三维重建 可视化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B‑S架构的主动脉三维重建可视化系统,包括:获取模块,设置于浏览器端,用于接收主动脉图像三维重建请求并获取待处理的原始的主动脉的CT序列;第一发送模块,设置于浏览器端,用于将该请求以指令形式发送至后台服务器端;传递模块,设置于后台服务器端,用于接收该指令并将其作为入参传递给算法引擎端;图像重建模块,设置于算法引擎端,用于根据该入参进行主动脉图像三维重建处理,以获取重建的主动脉3D模型;第二发送模块,设置于算法引擎端,用于将重建的主动脉3D模型发送至浏览器端;呈现模块,设置于浏览器端,用于接收重建的主动脉3D模型并呈现。由上,本申请可以将主动脉图像通过三维重建可视化的呈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学影像领域、IT互联网领域及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B-S架构的主动脉三维重建可视化系统。
背景技术
主动脉夹层病变,起因于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流由破口处流向主动脉内膜与血管壁之间形成假腔,与原始的真腔之间呈现分离状态。对于B型主动脉夹层病变,其第一破口位置位于主动脉弓以下。在夹层的初期尚不足以致命,然而一旦夹层破裂,血流冲破外膜,患者猝死的概率极高。因此,对于此类疾病,需要做到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
图像分割技术的数学原理及应用场景,迄今为止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探讨。传统的图像分割方法,大致可分为基于区域的分割算法、基于阈值的分割算法、基于边缘信息的分割算法以及上述算法的混合处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分割算法,通过对大量的人工标注数据进行训练,生成预测模型,以达到对感兴趣区域进行预测的目的,最终实现分割过程。
基于此,利用三维图像分割技术,从主动脉CTA扫描序列中分离出血管整体、真腔以及假腔,将有助于医师获取手术方案参数以选取适合规格的覆膜支架进行治疗。然而对于主动脉CTA三维数据来讲,对原始数据的三维重建,对分割结果的3D可视化展示,将会使得结果呈现更为直观。三维重建及后处理技术,目前一些设备厂商的工作站软件以及dicom查看器单机软件均已具备,然而基于B/S互联网架构的三维重建技术,所基于的技术理论与传统软件有所不同,同时目前来看已经实现的市面上的软件少一些;此外从另一角度,将三维重建技术与主动脉分割可视化结果相结合,并将这一体系通过B/S 互联网技术架构来体现,目前来看鲜有提及与实现。
因此,目前亟需一种基于B-S架构的主动脉三维重建可视化系统,以将主动脉图像通过三维重建可视化的呈现出来。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B-S架构的主动脉三维重建可视化系统,以将主动脉图像通过三维重建可视化的呈现出来。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B-S架构的主动脉三维重建可视化系统,包括:
获取模块,设置于浏览器端,用于接收主动脉图像三维重建请求并获取待处理的原始的主动脉的CT序列;
第一发送模块,设置于浏览器端,用于将所述请求以指令形式发送至后台服务器端;
传递模块,设置于后台服务器端,用于接收所述指令并将所述指令作为入参传递给算法引擎端;
图像重建模块,设置于算法引擎端,用于根据所述入参进行主动脉3D模型重建处理;
第二发送模块,设置于算法引擎端,用于将所述重建处理之后的主动脉3D模型发送至浏览器端;
呈现模块,设置于浏览器端,用于接收所述重建处理之后的主动脉3D模型并呈现。
由上,本申请通过上述系统实现了将主动脉图像通过三维重建可视化的呈现出来。
优选地,所述图像重建模块,包括:
读取及构建子模块,用于读取所述原始的主动脉的CT序列并构建三维体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慧影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未经慧影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028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