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用玻璃密封胶挥发性有机物制样装置及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05865.0 | 申请日: | 2019-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615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邓俊杰;单丹丹;姚其海;孙启林;程健;黄家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G01N30/3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杨雪梅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挥发性有机物 密封胶 车用玻璃 制样装置 检测 玻璃密封胶 防护壳体 采样袋 样件 载样 密封胶涂布 安装工序 密封胶涂 面积涂布 汽车玻璃 样品涂布 应用状态 质量用量 防护壳 透气孔 车内 生产工艺 体内 测试 散发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用玻璃密封胶挥发性有机物制样装置及检测方法,制样装置包括采样袋、载样件和具有透气孔的防护壳体;密封胶样品涂布在所述载样件上,所述载样件置于所述防护壳体内,所述防护壳体置于所述采样袋内。本发明测试方法依据汽车玻璃密封胶涂胶工艺,以车用玻璃的安装工序,密封胶的实际质量用量和车内散发面积涂布在载样件上,然后放置一段与密封胶涂布之后到车辆下线之间的间隔时间相同的时间,从而可以模拟实际生产工艺,真实反映玻璃密封胶的实际应用状态,除去这一过程的干扰,最后依据检测标准进行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测定,可真实准确地检测出玻璃密封胶挥发性有机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汽车挥发性有机物检测领域,具体涉及车用玻璃密封胶挥发性有机物制样装置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挥发性有机物通常是指常温下易挥发的有机散发物的统称,GB/T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依据检测标准HJ/T400-2007《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检测方法》对车内空气中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醛类(甲醛、乙醛、丙烯醛)八种挥发性有机物提出了具体限值要求。
为应对整车挥发性有机物技术要求,目前主要利用袋子法或1m3舱等对总成零部件或单个部件进行检测分析,具体检测方法如下:将放置一段时间的部件(一般要求小于15天)置于特定体积的袋子或1m3舱内,然后放入恒温舱内,保持特定时间后对散发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取样检测分析,并根据对应方法确认相应零部件挥发性有机物限值要求。
但是上述方法适用于短时间放置对挥发性有机物影响较小的部件,如车内仪表板、门板、立柱、座椅、地毯等。对于车用玻璃密封胶,其主要在汽车总装车间进行涂覆,包含玻璃胶和底漆两部分,固化周期约15天,其中底漆用量较少,主要用于增加玻璃胶和玻璃之间的粘结力;玻璃密封胶在固化周期内散发的挥发性有害物质会被车内的座椅、顶棚、地毯等软内饰吸附,严重影响车内空气质量。若按照总成零部件检测,需涂覆到挡风玻璃上后进行检测分析,且检测时间不同,车内玻璃密封胶挥发性有机物差异非常明显,同时由于涂覆到挡风玻璃后,其散发面积远大于实际对应车内散发面积,不能真实反映应用情况,且由于挡风玻璃较重,直接放入袋子内或1m3舱操作实用性较差,并易对袋子或1m3舱产生粘接等污染,影响下次使用,因此如何真实准确的检测玻璃密封胶挥发性有机物及确认具体技术要求仍是行业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车用玻璃密封胶挥发性有机物制样装置及检测方法,可以准确模拟玻璃密封胶向车内挥发挥发性有机物的情景并进行测定,从而解决现有技术无法真实准确的检测玻璃密封胶挥发性有机物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车用玻璃密封胶挥发性有机物制样装置,包括采样袋、载样件和具有透气孔的防护壳体;密封胶样品涂布在所述载样件上,所述载样件置于所述防护壳体内,所述防护壳体置于所述采样袋内。
可选地,所述载样件的密封胶样品涂布面预先涂覆有底漆,所述底漆与密封胶样品的待密封部件上涂覆的底漆相同。
可选地,所述载样件和所述防护壳体均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可选地,所述载样件呈顶面敞口的盒状,所述防护壳体呈长方体形,且所述防护壳体的底面为实面,所述防护壳体的顶面及四周侧面中三面为孔隙率≥30%的网孔结构,所述防护壳体的四周侧面中的余下一面敞口设计。
采用上述车用玻璃密封胶挥发性有机物制样装置,本发明提出一种车用玻璃密封胶挥发性有机物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认在车用玻璃的安装工序中,密封胶的质量用量m、密封胶的车内散发面积s、密封胶涂布之后到车辆下线之间的间隔时间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058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