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阴离子型全棉筒子纱染色专用固色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08813.9 | 申请日: | 2019-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870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9 |
发明(设计)人: | 陆昀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市联缘染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18/76 | 分类号: | C08G18/76;C08G18/75;C08G18/73;C08G18/66;C08G18/61;C08G18/48;C08G18/42;C08G18/12;C08G18/34;C08G18/32;D06P5/08;D06P3/6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76 | 代理人: | 张伟 |
地址: | 2266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色剂 全棉 阴离子型 筒子纱染色 制备 筒子纱染色过程 耐洗色牢度 湿摩擦牢度 阴离子基团 阴离子染料 节能减排 绿色环保 纱线表面 网状结构 纱线 工艺流程 耐水性 筒子纱 染色 固色 扩散 阻碍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阴离子型全棉筒子纱染色专用固色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制得的阴离子型固色剂MYP,由于其自身的网状结构和在纱线表面均匀分布的阴离子基团阻碍纱线内部的阴离子染料向外扩散,所以可明显提高全棉筒子纱的耐洗色牢度和耐干、湿摩擦牢度,且整理效果具有良好的耐水性,绿色环保。关键是该固色剂可直接在全棉筒子纱染色过程中添加,而不需要染色结束后进行固色,简化了工艺流程,对于节能减排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纱线染色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阴离子型全棉筒子纱染色专用固色剂的制备方法,添加于全棉筒子纱染色过程中,以提高全棉筒子纱的耐洗色牢度和耐干、湿摩擦牢度。
背景技术
现如今,全棉筒子纱染色多选用活性染料,但是,由于活性染料利用不完全,大多活性染料在染色过程中都会伴随着水解反应的发生,水解染料在纱线表面形成浮色,导致筒子纱、尤其是深色系的筒子纱的耐洗色牢度和耐干、湿摩擦牢度较差,难以达到国际或国家的相关标准。
并且,目前市场上的一些整理剂多在纱线染色结束后进行后整理,极易造成表面花纱、色差等问题,同时多了一道整理工序,也不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为提高全棉筒子纱的耐洗色牢度和耐干、湿摩擦牢度。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阴离子型全棉筒子纱染色专用固色剂的制备方法,通过在全棉筒子纱染色过程中添加的阴离子型专用固色剂,简化了工艺流程,符合节能减排的需要。
技术方案:一种阴离子型全棉筒子纱染色专用固色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聚酯多元醇或聚醚多元醇化合物及阴离子嵌段调节剂MX置于三口烧瓶中,在100℃-200℃下抽真空脱水1-10h;
步骤2、在上述步骤1的三口烧瓶中充入氮气保护,并在三口烧瓶上安装温度计和搅拌器;
步骤3、在30℃-90℃下,在经真空脱水及氮气保护的聚酯多元醇或聚醚多元醇化合物及阴离子嵌段调节剂MX中加入 IPDI、HDI、TDI(—NCO:(—OH+—COOH)摩尔比为2-8:1),反应1-10h后,得到—NCO 含量接近理论值的 NCO 端基预聚体;
步骤4、取1-1.5g的预聚体与过量的二正丁胺在甲苯溶液中反应,生成相应的取代脲,反应完成后,用 HCl 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二正丁胺,测得—NCO 含量;
步骤5、将步骤3中制备的预聚体中加入10-100g丙酮溶液,在30-80℃下滴加扩链剂Y与丙酮的混合溶液(扩链剂Y与丙酮质量比为 1:1-10),1-5h内滴加完成;
步骤6、滴加结束后在30℃-80℃下继续反应1-5h,制备出具有一定分子量的聚酯类化合物;
步骤7、将步骤6中制得聚酯类化合物中加入20-200g去离子水进行自乳化,最终得到阴离子型固色剂MYP。
作为优化:所述的步骤1和步骤3中所述的聚酯多元醇或聚醚多元醇化合物为PEG-400、PEG600、PEG1000、PEG1500、GE210、GE310。
作为优化:所述的步骤3中的阴离子嵌段调节剂MX为2,2-二羟甲基丙酸、乙二醇和1,4-丁二醇的混合物。
作为优化:所述的2,2-二羟甲基丙酸、乙二醇和1,4-丁二醇的质量比为1-10:1-10:1-10。
作为优化:所述的步骤5中的扩链剂Y为丙三醇和羟基硅油的混合物。
作为优化:所述的丙三醇与羟基硅油的质量比为1-10:1-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市联缘染业有限公司,未经南通市联缘染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0881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