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09932.6 | 申请日: | 2019-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636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7 |
发明(设计)人: | 石田贵士;杉本尚丈;菅野裕士;冈本达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铠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10B43/30 | 分类号: | H10B43/30;H10B43/27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87 | 代理人: | 杨林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装置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半导体装置,具备:
第1半导体层,具有导电性的多晶半导体层;
第2半导体层,设置在所述第1半导体层上,具有导电性且粒径比所述第1半导体层小的多晶半导体层;
多个电极层,在第1方向上相互隔开而积层于所述第2半导体层上;
第3半导体层,在所述第1半导体层、所述第2半导体层、及各所述电极层内,以在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且以与所述第2半导体层相接的方式设置;及
电荷储存层,设置于所述多个电极层与所述第3半导体层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第1半导体层的粒径大于100nm,所述第2半导体层的粒径小于10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第2半导体层具备具有第1粒径的多晶半导体层的第1区域、及具有比所述第1粒径大的第2粒径的多晶半导体层的第2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第1粒径小于50nm,所述第2粒径大于50n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第1区域设置于所述第2区域与所述第1半导体层之间,或所述第2区域设置于所述第1区域与所述第1半导体层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第1区域设置于所述第2区域与所述第3半导体层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第1区域设置于所述第1半导体层的上表面与所述第3半导体层的下表面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第1区域至少包含除硼原子、磷原子、及砷原子以外的杂质原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杂质原子是碳原子或氮原子。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中
所述第1区域内的所述杂质原子的浓度高于1.4×1021个/cm3。
11.一种半导体装置,具备:
第1半导体层;
第2半导体层,设置于所述第1半导体层上,至少包含除硼原子、磷原子、及砷原子以外的杂质原子;
多个电极层,在第1方向上相互隔开而积层于所述第2半导体层上;
第3半导体层,在所述第1半导体层、所述第2半导体层、及各所述电极层内,以在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且以与所述第2半导体层相接的方式设置;及
电荷储存层,设置于所述多个电极层与所述第3半导体层之间;且
所述第2半导体层具备所述杂质原子的浓度高于1.4×1021个/cm3的第1区域、及所述杂质原子的浓度低于1.4×1021个/cm3的第2区域。
12.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
形成多晶半导体层第1半导体层,
在所述第1半导体层上形成第1膜,
在所述第1膜上,在第1方向相互隔开而积层多个第2膜,
在所述第1半导体层、所述第2半导体层、及各所述第2膜内,以在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方式依次形成电荷储存层及第3半导体层,
在所述第3半导体层形成后,将所述第1膜去除,
在所述第1半导体层与所述多个第2膜之间形成第2半导体层,所述第2半导体层是粒径比所述第1半导体层小的多晶半导体层,且与所述第3半导体层相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铠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铠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0993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农作物产期产量管理分析系统
- 下一篇:一种咸蛋黄味南瓜脆片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