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水溶及可降解特性的高分子材料的垃圾袋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0710824.0 申请日: 2019-08-02
公开(公告)号: CN110358236A 公开(公告)日: 2019-10-22
发明(设计)人: 张同庆;赵成龙;徐玉棱 申请(专利权)人: 张同庆
主分类号: C08L29/04 分类号: C08L29/04;C08L67/04;C08J5/18
代理公司: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代理人: 蒋亮珠
地址: 710043 陕西省西安市*** 国省代码: 陕西;6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垃圾袋 可降解 水溶性树脂 树脂 高分子材料 水溶 制备 生物降解 无毒无害 成品膜 质量比 溶水 总重 生产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水溶及可降解特性的高分子材料的垃圾袋及其制备方法,该垃圾袋的原料包括水溶性树脂、可降解树脂和助剂,其中水溶性树脂、可降解树脂的质量比为(2~60):(40~98),所述的水溶性树脂和可降解树脂的总重占垃圾袋成品膜总重量的40~60%,其余为助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垃圾袋在设定温度和湿度下可快速溶水和生物降解并且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都无毒无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即用于垃圾分类,部分水溶且部分可降解的垃圾袋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塑料作为高分子材料遍布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然而其不可降解的特性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塑料袋是以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酯,尼龙等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袋子,用来装载其他物品。但塑料袋因其降解周期长和处理困难的缺点被部分国家禁止生产和使用。自2008年6月起,中国实行限塑令,市场上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并且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19年7月1日以来,上海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厨余垃圾属于湿垃圾,但是装载厨余垃圾的塑料袋又属于干垃圾,小区居民需要每次在扔垃圾过程中需要对湿垃圾破袋,将厨余倒入湿垃圾桶,将垃圾袋放入干垃圾桶,这种二次分拣费时费力并弄得满手污渍。但是垃圾分类势在必行,湿垃圾及装载其的塑料袋的分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

中国专利申请CN107522933A公开了一种垃圾分类用生物基全降解塑料垃圾袋及其制备方法,该垃圾袋由混合料通过挤出吹塑工艺制得,所述混合料包括:憎水改性淀粉、塑料树脂、氧化降解添加剂、生物降解助剂、热稳定剂、填充剂和色母粒;所述憎水改性淀粉与塑料树脂的质量比为(5~50):(50~95);所述氧化降解添加剂为憎水改性淀粉和塑料树脂总质量的1~20%,所述生物降解助剂为憎水改性淀粉和塑料树脂总质量的1~20%,所述热稳定剂为憎水改性淀粉和塑料树脂总质量的0.1~2%,所述填充剂为憎水改性淀粉和塑料树脂总质量的0.1~2%,所述色母粒为憎水改性淀粉和塑料树脂总质量的1~6%。该所述垃圾袋可实现完全降解,成本低,易加工。但是该垃圾袋的的降解需要采用填埋法,填埋3-5个月以上才能实现完全降解,因此,在垃圾分类时,需要将垃圾袋与袋内各种垃圾分开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可随垃圾共同降解的基于水溶及可降解特性的高分子材料的垃圾袋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基于水溶及可降解特性的高分子材料的垃圾袋,其特征在于,该垃圾袋的原料包括水溶性树脂、可降解树脂和助剂,其中水溶性树脂、可降解树脂的质量比为(2~60):(40~98),所述的水溶性树脂和可降解树脂的总重占垃圾袋成品膜总重量的40~60%,其余为助剂。

所述的水溶性树脂为聚乙烯醇;聚合度300-3300,醇解度78-99%,平均分子量13000-150000,挥发分≤10%,乙醇钠≤3%,pH值5-7。

所述的可降解树脂为聚丙交酯,平均分子量1×104-1×105

优选地,所述的水溶性树脂、可降解树脂的质量比为(30~40):(60~70)。

所述的助剂包括填料,增塑剂,抗氧剂,表面活性剂,防腐剂及色料,其中,增塑剂占成品膜总重量的10-25%,填料占成品膜总重量的10%-30%,抗氧剂占成品膜总重量的0.2-0.3%,防腐剂占成品膜总重量的0.2%-0.3%,表面活性剂占成品膜总重量的0.1%-2%,色料占成品膜总重量的0%-6%。

优选地,所述的增塑剂包括合成植物酯,磷酸三丁酯,丙三醇、甘油,柠檬酸三丁酯,柠檬酸三辛酯,环氧大豆油和9,10-环氧硬脂酸辛酯等的一到多种成分;

所述的填料包括壳聚糖,大豆蛋白,大豆纤维,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木浆和碳酸钙等的一到多种成分;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同庆,未经张同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108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