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生物质原料制备荧光碳点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13301.1 | 申请日: | 2019-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228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石勇;任铁真;梁天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疆弘瑞达纤维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2/15 | 分类号: | C01B32/15;C09K11/6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841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荧光 生物质原料 制备 密闭容器 材料制备领域 固液混合物料 饱和水蒸气 升压 超声处理 固体粉末 固液分离 蓝色荧光 蒸馏 反应物 可溶解 收集仓 保压 端盖 烘干 粒径 溶剂 释压 置入 溶解 污染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生物质原料制备荧光碳点的方法,属于材料制备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将生物质原料粉碎至粒径50mm以内;(2)将步骤(1)所得物料置入密闭容器中,通入饱和水蒸气使其升压至0.5‑2.5MP,保压30‑360s,通过闪速开启密闭容器端盖的方式在87.5毫秒内释压至大气压,物料爆出到收集仓内,收集物料;(3)向物料中加入可溶解荧光碳点的溶剂,超声处理充分溶解,将所得固液混合物料进行固液分离,得到荧光碳点溶液,经蒸馏、烘干得到荧光碳点的固体粉末;本发明制备的荧光碳点荧光性能稳定,无任何外加反应物条件下,可以获得具有蓝色荧光的碳点,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易于操作,适合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制备领域,具体涉及是一种利用生物质原料制备荧光碳点的方法。
背景技术
荧光碳点(CDs)是继富勒烯、碳纳米管及石墨烯之后的又一种新型的碳纳米材料,是石墨烯量子点(CQDs)、碳纳米点(CNDs)和聚合物量子点(PDs)的统称。荧光碳点是一种在三维尺度上均小于10nm的准零维碳材料,由sp2杂化碳或无定形碳组成的球形颗粒,晶格间距往往与石墨或无定形碳的晶格间距一致。相比于传统的量子点,荧光碳点不仅具有低毒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廉价和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的优势,还具有可调谐荧光特性和小尺寸特性,在金属离子检测、生物成像、光电催化技术及指纹检测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目前,荧光碳点的合成方法大致分为两类: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自上而下法主要是指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手段从宏观尺寸的富碳碳源(如煤粉、石墨、工业活性炭,甚至包括甘蔗、葡萄、枸杞、莲藕等生物质材料)上剥离下小的纳米颗粒的方法,如用煤做碳源主要用酸煮回流法制备碳点。而自下而上法是通过热解或碳化等工艺将小的有机碳分子(如柠檬酸、甘氨酸、半胱氨酸、葡萄糖和甘油等物质)聚合形成碳纳米颗粒的方法。从制备原理上又可以分为化学法和物理法两大类,化学法包括电化学法、氧化法、微波法和模板法等,物理法包括电弧放电法和激光烧蚀法等。
但是,上述荧光碳点制备方法都存在反应时间长、产量低,能耗成本高,因而难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与煤粉、石墨、工业活性炭相比,生物质原料是一种优质、价廉的碳源,其生产过程的几乎没有环保成本,用其作为制备荧光碳点的碳源是理想的选择。
目前利用生物质原料制备荧光碳点的方法普遍效率低、产量低、能耗高,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便、高效、环境友好的制备荧光碳点的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以棉秸秆、芦苇、木屑、果壳等廉价易得的生物质原料作为碳源,采用瞬时轰爆释压技术处理以产生荧光碳点,然后溶解、分离得到荧光碳点的溶液,能够实现低成本、大批量、高效率地制备生物质荧光碳点,适合工业化生产。所得荧光碳点的应用广泛,具有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生物质原料制备荧光碳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粉碎:将生物质原料粉碎至粒径50mm以内;
(2)轰爆释压处理:将步骤(1)所得物料置入密闭容器中,通入饱和水蒸气使其升压至0.5-2.5MP,保压时间为30-360s,通过闪速开启密闭容器端盖的方式在87.5毫秒内释压至大气压,物料爆出到收集仓内,收集物料;
(3)碳点分离:将荧光碳点从步骤(2)所得物料中分离出来。
本发明中,步骤(3)的荧光碳点分离方法为:
(1)向物料中加入可溶解荧光碳点的溶剂,充分溶解,得到固液混合物料;
(2)将所得固液混合物料进行固液分离,得到荧光碳点溶液;
(3)将荧光碳点溶液蒸馏、烘干,得到荧光碳点的固体粉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疆弘瑞达纤维有限公司,未经新疆弘瑞达纤维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133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一种碳纳米管的制备和分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