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图层将关联数据进行可视化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15128.9 | 申请日: | 2019-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274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王广峰;王国俊;吴东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开合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248 | 分类号: | G06F16/248;G06F16/242;G06F16/215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0 | 代理人: | 宁政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郑州高新技***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图层将 关联 数据 进行 可视化 方法 | ||
1.一种通过图层将关联数据进行可视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启动可视化软件,将待分析数据读入内存中;
步骤2:比对待分析数据的数据特征和可视化软件中包含有可用色表的图表模板库,生成可用图表模板列表并展示于可视化软件的图像化界面中;
步骤3:引导用户从可用图表模板列表中选择作为数据分析图表的图表模板,根据选择的数据分析图表创建数据展示界面和功能性操作数据展示界面的监听事件;
步骤4:基于平衡二叉树生成用于优化读取待分析数据效率和生成图层的效果和速度的顺序,根据生成的顺序读取待分析数据并对其进行序列化处理,得到相关联项目;
步骤5:在可用色表中标记相关联项目,并对相关联项目中特定参数值设置可视化属性,生成对应的图层并导出文件,同时释放用以实现可视化数据所占用的内存空间;其中,图层包括实体、贝塞尔曲线、文字卡片;
可用图表模板列表的生成由每种图表模板对应的数据特征阈值确定,包括四类数据的计数值、最大子集特征、关联性强弱、当前图表模板承载数据量上限值;
其中,数据特征阈值为常数,四类数据即账单、话单、税票、情报数据;计数值具体为事件对象总数或团伙数或重大事件发生次数;最大子集特征具体为团伙人员归属地、手机号归属地组成的集合中的最大子集或几个数量相等的较大子集;关联性强弱具体为团伙内部信息交易占执法人员已知的信息交易的比例;当前图表模板承载数据量上限值具体为图表模板可用于分析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的最大数据量;
相关联项目的确定方法具体为:使用向量空间计算经过序列化处理后的待分析数据的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切比雪夫距离、夹角余弦距离数值,将计算出的多个距离值求取加权平均值,根据求得的加权平均值确定是否为相关联项目;对待分析数据进行序列化处理的方法为对非数值型的数据进行数值化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图层将关联数据进行可视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化软件包括:
数据清洗模块,用于从包含有待分析数据的文件中读取待分析数据并保存在内存中;
嵌入式数据库,用于存储待分析数据、图表模板库以及利用日志记录将待分析数据存入嵌入式数据库过程中的操作记录;
数据库连接器,用于连接嵌入式数据库和数据处理模块,实现通过数据处理模块管理嵌入式数据库中数据;
数据处理模块,利用数据库连接器获取嵌入式数据库中存储的待分析数据和图表模板库,并对获取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可视化模块,利用可视化界面展示从数据处理模块中获取的数据;
启动可视化软件的方式包括通过数据分析软件调用和点击可视化软件,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启用可视化软件时,通过数据分析软件的接口获取待分析数据并读入内存中;通过点击实现启动可视化软件时,通过与可视化软件连接的数据库获取待分析数据并读入内存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图层将关联数据进行可视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平衡二叉树生成顺序的方法具体如下:
通过分治算法将待分析数据分块,分成数据块,为分出的数据块创建对应的后台线程;
利用贪心算法估算各后台线程的耗时,使用分治算法对超过线程耗时平均值N倍的数据进行二次分块,直至所有分块后的数据对应的后台线程的耗时均不超过线程耗时平均值的N倍;其中,N为常数;
利用线性规划算法优化图表,生成顺序;
利用顺序优化读取待分析数据效率具体为优化读取待分析数据时的内存占用和多线程锁,多后台线程工作时,根据数据块的编号逐个开辟线程,最后回到主线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开合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河南开合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1512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