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城市综合管廊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15871.4 | 申请日: | 2019-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688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宗金宇;林金坤;刘鸿飞;康健;张天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3F1/00;E03F3/04;F24F7/007 |
代理公司: | 11397 北京新知远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马军芳;张艳<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地址: | 1026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风 设备舱 通风口 人行道 容纳 格栅盖板 综合管廊 侧壁 底端 连通 通风口连通 地面齐平 工程管线 排水结构 底壁 顶面 人行 申请 安置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城市综合管廊,包括:用于容纳工程管线的容纳舱,形成在人行道的下方;设备舱,形成在人行道的下方且位于所述容纳舱上方;所述设备舱的底壁设有与所述容纳舱连通的设备舱通风口;通风舱,形成在人行道的下方且位于所述设备舱的上方;所述通风舱的侧壁设有用于与所述设备舱连通的通风舱通风口,所述通风舱通风口的底端高于通风舱的侧壁底端,所述通风舱内设有排水结构;所述通风舱还与设置在人行道地面上的地面通风口连通;格栅盖板,盖设在所述地面通风口;所述格栅盖板的顶面与人行道地面齐平。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城市综合管廊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通风亭凸出于地面而不容易安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城市综合管廊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城市综合管廊。
背景技术
城市综合管廊是一种用于容纳两类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综合管廊通常设置在城市地下,在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工程管线设置在隧道空间内。该隧道空间还设有专门的人员出入口、吊装口和通风口,各工程管线通过吊装口进入隧道空间内,操作人员通过人员出入口进入隧道空间中进行检修维护操作,同时人员出入口也作为紧急逃生口供操作人员紧急逃生。通风口用于使隧道空间处于通风的状态,与外部自然环境之间能够进行气体交换。
图1为相关技术中城市管廊的通风口设置在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的绿化带内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目前,大多数城市管廊的顶部设置有凸出于地面的通风亭,在通风亭的顶部或侧壁开设通风口。通风亭通常都设置在道路的绿化带内,但是绿化带的布局和尺寸会影响通风亭的安置,若通风亭安置不好,就会影响城市管廊的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城市综合管廊,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通风亭凸出于地面而不容易安置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城市综合管廊,包括:
用于容纳工程管线的容纳舱,形成在人行道的下方;
设备舱,形成在人行道的下方且位于所述容纳舱上方;所述设备舱的底壁设有与所述容纳舱连通的设备舱通风口;
通风舱,形成在人行道的下方且位于所述设备舱的上方;所述通风舱的侧壁设有用于与所述设备舱连通的通风舱通风口,所述通风舱通风口的底端高于通风舱的侧壁底端,所述通风舱内设有排水结构;所述通风舱还与设置在人行道地面上的地面通风口连通;
格栅盖板,盖设在所述地面通风口;所述格栅盖板的顶面与人行道地面齐平。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包括从下至上依次排布的容纳舱、设备舱和通风舱三层结构的城市综合管廊,设置在人行道的下方,容纳舱与设备舱通过设置在设备舱底壁上的设备舱通风口保持通风,设备舱与通风舱通过设置在通风舱侧壁上的通风舱通风口保持通风,通风舱通过设置在人行道地面上的底面通风口与外部环境保持通风,以使三层结构均与外部环境保持通风;而且,还在地面通风口处设置格栅盖板,格栅盖板的顶面与人行道地面齐平,不影响人行道的正常使用,而且整个城市综合管廊全部位于人行道的下方,也提高了城市的美观度。另外,通风舱通风口底端的高度高于通风舱的侧壁底端,且在通风舱的底壁设置排水结构,以避免通过格栅盖板进入通风舱的水再进入设备舱内,达到较好防水效果,从而对设备舱和容纳舱中的设备进行防水保护,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相关技术中城市管廊的通风口设置在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城市管廊设置在人行道下方的垂直道路方向截面的侧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城市管廊设置在人行道下方的平行道路方向截面的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158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