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储能电池的漏液检测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17218.1 | 申请日: | 2019-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957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王康康;高飞;杨凯;刘伟;张明杰;范茂松;郑浩;惠娜;刘皓;宋玉梅;王凯丰;耿萌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32 | 分类号: | G01M3/32;H01M10/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姜丽辉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检测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储能电池的漏液检测方法,该储能电池的漏液检测方法包括:在各个电池箱的出风口处分别设置气体检测器,通过气体检测器检测对应的电池箱内储能电池挥发的电解液气体浓度;将相邻的两层电池箱上的气体检测器检测到的储能电池挥发的电解液气体浓度数值进行作差,从而得出多组电解液气体浓度差值;分别判断多组电解液气体浓度差值是否达到预设浓度差值,并根据判断结果判定所述储能电池是否漏液。该储能电池的漏液检测方法,可对储能电池柜内的储能电池进行的泄漏情况进行有效检测,准确率高,可有效防止储能电池的电解液在无监控状态下分解后出大量的可燃性气体,大大提高了储能系统的安全性。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储能电池的漏液检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安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储能电池的漏液检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其作为储能载体的应用越来越多,不仅在各类电子消费品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也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化学储能等领域。
锂离子电池会由于滥用(如过充、过热)、制造缺陷(如内短路、封装破损)等因素出现安全问题。在安全问题出现早期,电池内部的电解液会在通过电池壳体薄弱处外泄。储能系统一般由多个电池串并联组成,电池长久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电解液与电极材料的副反应产生气体,由此引发电池鼓胀,由此会有电池漏液的风险。漏出的既有液态的电解液也有气态的混合气体,泄露的气态电解液是易燃易爆气体,在空气中极易被电火花或者是静电放电点燃,从而引发电池着火或燃爆,给整个储能系统带来危险。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储能电池柜内的储能电池进行的泄漏情况进行有效检测,准确率高,并能够大大提高储能系统的安全性的储能电池的漏液检测方法及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储能电池的漏液检测方法,所述储能电池设于储能电池柜内,所述储能电池柜内设有多层用于容纳电池的电池箱,各层所述电池箱上分别设有一进风口和出风口,换热气体在所述储能电池柜内自下而上依次流经各层所述电池箱,流经每层电池箱时,换热气体自所述电池箱的进风口流入,出风口流出,从而对所述电池箱内的储能电池进行换热降温,其特征在于,该储能电池的漏液检测方法包括:在各个电池箱的出风口处分别设置气体检测器,通过所述气体检测器检测对应的所述电池箱内储能电池挥发的电解液气体浓度;
将相邻的两层电池箱上的气体检测器检测到的储能电池挥发的电解液气体浓度数值进行作差,从而得出多组电解液气体浓度差值;
分别判断多组所述电解液气体浓度差值是否达到预设浓度差值,并根据判断结果判定所述储能电池是否漏液。
优选地,所述分别判断多组所述电解液气体浓度差值是否达到预设浓度差值,并根据判断结果判定是否对所述储能电池柜进行检修包括:
若判定各组所述电解液气体浓度差值均低于第一预设浓度值,则继续检测各层所述电池箱内电池的泄漏液浓度值;
若检测到各层所述电池箱中,至少其中之一的所述电池箱内储能电池的泄漏液浓度值的达到预设泄漏液浓度值,则判定判定所述储能电池漏液。
优选地,所述分别判断多组所述电解液气体浓度差值是否达到预设浓度差值,并根据判断结果判定是否对所述储能电池柜进行检修还包括:
若判定各组所述电解液气体浓度差值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大于第一预设浓度值并小于第二预设浓度值时,则发出报警信息进行报警,并控制各层所述储能电池降低输出功率至预设值。
优选地,若判定各组所述电解液气体浓度差值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大于第二预设浓度值时,则控制所述储能电池柜停机,并发出停机检修信息。
优选地,各层所述电池箱的出风口处还设有液体检测器,用于通过检测所述电池箱内储能电池的泄漏液浓度值来检测所述电池箱内电池的漏液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172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