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测量码头靠泊撞击力的传感器组件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18028.1 | 申请日: | 2019-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890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9 |
发明(设计)人: | 邱松;刘占国;吴锋;尹燎原;傅一帆;黄周泉;富坤;钟扬;张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L5/00 | 分类号: | G01L5/00;G01M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百一领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43 | 代理人: | 王奎宇;杨孟娟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护板 撞击力 传感器组件 码头船舶 测量 传感器 码头 传感器设置 耐腐蚀性能 接触设置 靠船构件 相对设置 橡胶护舷 预留空间 重大意义 适配 防水 申请 防护 监测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测量码头靠泊撞击力的传感器组件,包括:第一定位防护板、第二定位防护板以及传感器,所述第一定位防护板其设置在靠船构件上,所述第二定位防护板与橡胶护舷接触设置,所述第一定位防护板和所述第二定位防护板相对设置;所述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防护板和所述第二定位防护之间的预留空间内。本申请适配于码头靠船结构、能较精确测量码头船舶撞击力,并且具有良好防水及耐腐蚀性能的传感器,对于码头船舶撞击力的监测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传感器组件,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测量码头靠泊撞击力的传感器组件。
背景技术
码头在实际服役过程中,受船舶非正常撞击、大船靠小码头、材料老化、环境侵蚀以及地基条件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码头发生较大变形,桩基及上部结构受力状态可能超出设计允许范围,影响正常使用,极端情况下甚至引发灾难性的突发事故。因此,强化对码头结构安全实际健康状况的监控,实时掌握码头的受力和变形状态,为码头定期维护、维修甚至加固改造提供依据,已经引起了建设单位的高度重视。
目前对码头运营状态的评估主要采用定期巡视、经验判断,出现影响码头安全运营问题时通常采用人工检测的手段,然而相关检测方法属于非定期检测,时效性差,不能实时获得码头的健康状态。因此,开展码头全寿命周期健康监测非常有必要,通过对结构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无损监测,实时监控结构的整体行为,对结构的服役情况、可靠性、安全性和承载能力进行评估,为结构在突发事件下或使用状况严重异常时触发预警信号,为结构的维修、养护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
船舶撞击力是直接作用于码头结构的主要作用力之一,因而对船舶撞击力的监测尤为重要,通过传感器测量船舶直接作用在码头靠船构件及横梁上的力,则需要在码头橡胶护舷后设置力传感器。而码头橡胶护舷体积较大,与其适配的传感器也应达到相应的尺寸,才可精准、稳定地测量撞击力。目前市面上的力传感器大都体积较小,不满足码头构件使用,且,码头靠船位置处水位变化较大,传感器的防水及耐腐蚀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测量码头靠泊撞击力的传感器组件,其适配于码头靠船结构、能较精确测量码头船舶撞击力,并且具有良好防水及耐腐蚀性能的传感器,对于码头船舶撞击力的监测具有重大意义。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测量码头靠泊撞击力的传感器组件,包括:第一定位防护板、第二定位防护板以及传感器,所述第一定位防护板其设置在靠船构件上,所述第二定位防护板与橡胶护舷接触设置,所述第一定位防护板和所述第二定位防护板相对设置;所述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防护板和所述第二定位防护之间的预留空间内。
进一步地,上述的传感器组件,其中,所述传感器包括受力模块和外壳,所述外壳将所述受力模块包裹在内设置,其中,所述受力模块的侧壁设有多个应变式力传感器。
进一步地,上述的传感器组件,其中,所述受力模块空心圆柱体结构。
进一步地,上述的传感器组件,其中,所述受力模块为金属结构。
进一步地,上述的传感器组件,其中,所述传感器还包括第一法兰盘和第二法兰盘,其中,所述第一法兰盘与所述第一定位防护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法兰盘与所述第二定位防护板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的传感器组件,其中,所述传感器还包括软性防水防腐层,其嵌入设置在所述第一法兰盘和所述第二法兰盘之间。
进一步地,上述的传感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法兰盘上设有第一螺栓孔,所述第二法兰盘上设有第二螺栓孔,预设在所述第一定位防护板上的第一螺栓穿过所述第一螺栓孔将所述第一定位防护板与所述传感器连接;预设在所述第二定位防护板上的第二螺栓穿过所述第二螺栓孔将所述第二定位防护板与所述传感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1802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