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miR-140在制备抑制乳腺癌增殖和迁移药物中的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23840.3 | 申请日: | 2019-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428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4 |
发明(设计)人: | 郭志刚;胡志刚;鲁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7105 | 分类号: | A61K31/7105;A61P35/00;A61P15/14;A61P35/04 |
代理公司: | 32204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4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乳腺癌 增殖 迁移 乳腺癌细胞 诊断和治疗 蛋白表达 化疗药物 裸鼠移植 药物靶点 直接结合 肿瘤细胞 阿霉素 制备 受损 应用 联合 发现 | ||
本发明公开了miR‑140在制备抑制乳腺癌增殖和迁移药物中的用途。miR‑140可以通过直接结合到FEN1的3′UTR来抑制FEN1的蛋白表达,从而导致DNA修复受损,并使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受到抑制。在裸鼠移植瘤模型中进一步发现过表达miR‑140可以增加乳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其中,与阿霉素的联合作用效果最佳。该发明为在临床上利用miR‑140来诊断和治疗乳腺癌,以及提供药物靶点方面提供了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miR-140在制备抑制乳腺癌增殖和迁移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乳腺癌的种类很多,其类型性质各异,不同的现代药物被用来治疗乳腺癌,可以使用抗雌激素如雷洛昔芬或他莫昔芬对乳腺癌进行药物治疗,也可根据病人的情况使用化疗药物治疗,化疗药物包括5-氟尿嘧啶、紫杉醇、铂类药物(顺铂、卡铂)、阿霉素、环磷酰胺等。化学治疗的作用原理通常是借由干扰细胞分裂的机制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或积累肿瘤细胞的DNA损伤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多数的化疗药物都没有专一性,所以会同时杀死进行细胞分裂的正常组织细胞。化学疗法通常两种或以上的药物联合使用,称做“综合化学疗法”,大多数癌症患者的化疗都是使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治疗。肿瘤产生耐药性是化疗过程中导致肿瘤治疗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逆转肿瘤细胞的耐药性,提高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是肿瘤治疗研究领域的一大热门。化疗药物能够通过加剧肿瘤细胞的DNA损伤,从而起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而DNA损伤修复能力的提高与肿瘤化疗过程中耐药性的产生有关。
靶向治疗是从90年代后期开始在治疗某些类型癌症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与化学治疗一样可以有效治疗癌症,但是副作用与化疗相较之下减少许多。乳腺癌最常见的靶向治疗药物是赫赛汀,适用于HER2过度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靶向治疗比传统的治疗手段具有靶向性的优点,可以分析特定的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中的某些基因的表达差异来设计特定的治疗药物,由于靶向治疗具有更高的精准性并对正常细胞的副作用较小,因此目前很多科研工作者和医疗人员都比较重视此治疗方法。但目前用于靶向治疗的特效药很少。
MicroRNA(miRNA)是一组长度为18-25nt左右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可以通过调节下游靶基因来调控相关生物学过程。基于一种miRNA可以调控多种下游靶基因这一特性,赋予了miRNA功能的多样性。miRNA主要通过切割而降解靶基因的mRNA或者抑制靶基因的翻译来参与细胞内的调控。大量研究表明miRNA能够作为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FEN1作为一种结构特异性的金属多功能核酸内切酶,参与了DNA复制和DNA损伤修复两种途径。在DNA复制中,FEN1参与了冈崎片段的成熟;而在碱基切除修复(BER)过程中,FEN1则参与长片段碱基切除修复的过程。此外,FEN1还具有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和端粒稳定性的功能。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miR-140或含有miR-140的表达载体在制备抑制乳腺癌药物中的用途,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乳腺癌增殖和迁移的难题。
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miR-140或含有miR-140的表达载体在制备抑制乳腺癌药物中的用途。
进一步地,所述药物为抑制乳腺癌增殖和迁移的药物。
进一步地,所述miR-140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SEQ ID NO:1:5’-cagugguuuuacccuaugguag-3’
进一步地,所述药物的制剂形式为液体制剂、颗粒制剂、片剂或胶丸。
进一步地,所述药物还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进一步地,所述miR-140的启动子与转录因子或抑制因子Ying Yang1结合,所述Ying Yang1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师范大学,未经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238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