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银杏提取物及其制剂中组分同时测定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24583.5 | 申请日: | 2019-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56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梁鑫淼;金高娃;宋春颖;郭志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72;G01N30/04;G01N30/06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银杏 提取物 及其 制剂 组分 同时 测定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银杏提取物及其制剂中组分同时快速测定的方法。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以50%甲醇/50%水稀释样品;利用RP‑HPLC法进行黄酮和内酯及银杏酸的测定,建立了银杏提取物制剂中17种黄酮、5种内酯和5种银杏酸的HPLC‑MS同时测定方法,测定过程中选择的流动相由乙腈和水组成,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HSS T3柱,流速0.45mL/min,柱温40℃,进样量5μL,质谱选择离子监测(MRM)模式检测;以17种黄酮、5种内酯和5种银杏酸为标样,建立了HPLC‑MS测定方法的线性方程。该方法具有快速简单、结果准确可靠、稳定性好等特点,适用于银杏提取物及其制剂中黄酮、内酯和银杏酸化合物的同时定性与定量分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析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银杏提取物及其制剂中黄酮和内酯及银杏酸同时快速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方法。
技术背景
银杏提取物,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其用于临床的药品包括注射剂、片剂、颗粒剂等。其中起作用的成分主要为黄酮和内酯类化合物,银杏酸为其中的有害成分。在其质量控制中主要采用的是液相色谱法,其中黄酮类和银杏酸类采用紫外检测,内酯类化合物由于无紫外吸收,采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检测。对于黄酮类化合物,由于对照品的缺乏,通常将黄酮苷类物质酸解为黄酮苷元后进行测定。对于有害成分银杏酸,通常以白果新酸为对照品,控制总银杏酸的含量。
目前的检测方法中,将黄酮、内酯及银杏酸分别测定,时间较长,溶剂消耗也较大;采用ELSD检测时灵敏度低、重复性差;由于标准品缺乏,测定的酸解后的三种黄酮苷元(槲皮素、山奈素、异鼠李素),不能全面代表注射剂的性质,不同注射剂即使黄酮总量相近,但各单峰可能含量差异较大。
本发明采用质谱检测,对黄酮、内酯和银杏酸类化合物均有响应,且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可以快速实现目标物的同时分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银杏提取物及其制剂中黄酮、内酯和银杏酸同时快速测定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质谱检测器在选择反应监测(MRM)模式下检测,可对银杏提取物及其制剂中的17种黄酮、5种内酯和 5种银杏酸实现同时测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1)制备对照品溶液:分别称取槲皮素-3-O-2”,6”-二鼠李糖基葡萄糖苷、杨梅素-3-O-芸香糖苷、杨梅素-3-O-葡萄糖苷、山奈酚-3-O-2”,6”-二鼠李糖基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2”,6”-二鼠李糖基葡萄糖苷、芦丁、山奈酚-3-O-对香豆酰基葡萄糖芸香糖苷、万寿菊素-3-O-芸香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3-O-2”-葡萄糖基鼠李糖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丁香黄素-3-O-芸香糖苷、3’,5’-二甲氧基杨梅素-3-O-芸香糖苷、山奈酚-3-O-2” -葡萄糖基鼠李糖苷、槲皮素-3-O-对香豆酰基葡萄糖基鼠李糖苷、山奈酚-3-O- 对香豆酰基葡萄糖基鼠李糖苷、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银杏内酯J、白果内酯、银杏酸17:1、银杏酸17:2、银杏酸15:0、白果酸和白果新酸对照品,分别加稀释溶剂得到27个单标;再分别精密量取各单标,置同一容量瓶中,得到混合对照品溶液。再分别量取各单标,置同一容器中,得到混合对照品溶液,取混合对照品溶液加稀释剂稀释,得到不同浓度的混合对照品溶液;稀释溶剂为水或甲醇水溶液,稀释溶剂中水的体积含量为50-10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对单标进行测定,以单标定性及优化质谱参数。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对不同浓度的混合对照品溶液进行测定,以不同浓度的混合对照品溶液做定量曲线。
2)制备待测样品溶液:待测样品为银杏提取物及其制剂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用与上述相同的稀释溶剂稀释定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245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