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5G通信终端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24759.7 | 申请日: | 2019-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448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傅胜明;李文博;陈小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金乙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38 | 分类号: | H01Q1/38;H01Q1/48;H01Q1/50;H01Q5/20;H01Q5/307;H01Q5/50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41 | 代理人: | 唐迅 |
地址: | 31411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信 终端 天线 | ||
一种5G通信终端天线,包括天线主体,所述天线主体采用同轴线馈电的双面PCB结构,所述天线主体正面设有内嵌式馈电端口、接地臂焊接点、多枝节接地臂、覆铜过孔一、辐射二部、低频辐射臂、降频线二;所述天线主体背面设有辐射一部、阻抗匹配部分、高频辐射臂、降频线一、覆铜过孔二,天线整体采用双面覆铜PCB板和覆铜过孔工艺制造,有别于常规的单面覆铜PCB天线,双面覆铜板与覆铜过孔的组合,可以在有效减小天线体积的同时,使天线耦合部分能够根据需要较对称的进行耦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讯天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馈电结构的5G通信终端天线。
背景技术
第五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也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外语缩写:5G。是4G之后的延伸。5G网络的理论下行速度为10Gb/s(相当于下载速度1.25GB/s)。
2018年12月10日上午,工信部正式发文表示,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发放了5G系统中低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其中,中国电信获得3400MHz~3500MHz共100MHz带宽的5G试验频率资源;中国联通获得3500MHz~3600MHz共100MHz带宽的5G试验频率资源;中国移动获得2515MHz~2675MHz、4800MHz~4900MHz频段的5G试验频率资源,其中2515~2575MHz、2635~2675MHz和4800~4900MHz频段为新增频段,2575~2635MHz频段为中国移动现有的TD-LTE(4G)频段。
天线是无线通讯设备不可缺少的关键部件,作为一种换能器件,天线能将波导中的导行波辐射到空间中,也能将空间中的电磁波转换为波导中的导行波。天线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通信的质量。随着科技的发展,集成化水平的提高,无线终端的体积不断缩小。随着5G通信频段的确定,其频段在LTE频段(698~960MHz,1710~2690MHz)的基础上增加了3300~3800MHz频段,同时要求在保证天线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小型化,更增加了天线在多频宽带宽和小型化方面的研发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为了解决5G通信天线设计中的小型化和多频段覆盖难题,针对目前技术的不足,从产品的实际应用出发,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小型化辐射性能优良的5G通信终端天线,该天线适用于各种单端口和多端口终端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5G通信终端天线,包括天线主体,所述天线主体采用同轴线馈电的双面PCB结构,所述天线主体正面设有内嵌式馈电端口、接地臂焊接点、多枝节接地臂、覆铜过孔一、辐射二部、低频辐射臂、降频线二;所述天线主体背面设有辐射一部、阻抗匹配部分、高频辐射臂、降频线一、覆铜过孔二。
进一步的方案为,所述馈电端口上焊接有同轴线芯线,所述接地臂焊接点上焊接有同轴线屏蔽层,所述内嵌式馈电端口内嵌于多枝节接地臂的底部并靠近接地臂焊接点,且所述内嵌式馈电端口与多枝节接地臂和接地臂焊接点之间设有间隔成内嵌形式,所述内嵌式馈电端口通过覆铜过孔一连接到天线主体背面辐射一部的底部即阻抗匹配部分,所述阻抗匹配部分的顶部连接高频辐射臂和降频线二,所述降频线二通过内绕至中心部分时通过覆铜过孔二连接降频线一的起始端,降频线一通过内绕连接到低频辐射臂。
更进一步的方案为,所述多枝节接地臂通过一段微带线后向底部延展为四条枝节,所述高频辐射臂设有控制高频主频部分的长辐射臂和调整高频带宽的短辐射臂;所述低频辐射臂之前连接有两段降频线二,所述低频辐射臂的长度和宽度分别控制低频频点和带宽。
进一步的方案为,所述多枝节接地臂的缝隙宽度为0.2~1.6mm,所述阻抗匹配部分的微带线宽度为0.9~4.0mm,所述PCB板厚度为0.8mm。
更进一步的方案为,该5G终端天线应用频段为LTE+5G通信频段,即698~960MHz、1710~2690MHz和3300~3800MHz,频段内驻波≤3.0。
本发明的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金乙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金乙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247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