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机废弃物绿色堆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25311.7 | 申请日: | 2019-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830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发明(设计)人: | 徐荣;王守红;韩光明;张家宏;寇祥明;王桂良;吴雷明;朱凌雨;唐鹤军;毕建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5G1/00 | 分类号: | C05G1/00;C05F17/00 |
代理公司: |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2 | 代理人: | 许春光;周青 |
地址: | 22500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堆肥堆体 有机废弃物 堆肥物料 混匀物 堆肥 翻堆 充分混合 定期监测 堆肥产物 堆肥原料 腐熟堆肥 理化性状 稻壳 调理剂 无害化 成条 氮素 堆体 垛状 混匀 降解 砻糠 发酵 秸秆 截留 环保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废弃物绿色堆肥方法,首先在堆肥原料中添加秸秆、稻壳调理剂,调节有机废弃物理化性状,得到堆肥物料;然后采用氮素截留材料与砻糠或腐熟堆肥混匀得到混匀物,在建堆过程中,将混匀物均匀施入堆肥物料中,待充分混合均匀后,将添加混匀物的堆肥物料堆成条垛状,得到堆肥堆体,静置升温;接着堆肥堆体发酵开始时,定期监测堆体温度,当堆肥堆体温度≥55℃时进行翻堆,之后每隔2天翻堆一次;最后,当堆肥堆体温度高于55℃并持续7天以上时,堆肥堆体实现无害化,待堆肥堆体温度下降至设定温度后,得到稳定堆肥产物。通过本发明,环保无污染,可彻底降解,且保氮促腐功能兼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废弃物绿色堆肥方法,属于有机固体废弃物好氧堆肥领域。
背景技术
有机废弃物资源由于无法合理有效的利用,而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有机废弃物经高温好氧发酵后,可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是当下较为有效的利用方式之一。而好氧堆肥结束后,氮素均存在一定损失,所以,提高堆肥质量的关键是如何降低堆肥过程中的氮损失。研究表明,堆肥中的氮损失主要有3个途径,其一,高温和高pH造成NH3挥发,占氮素总损失比例最高,可达63%(高温期释放量最高,占比可达69%。)且存在污染大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及腐蚀设备等危害;其二,水溶性含氮成分会随渗出液的流失,易造成周边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但堆体含水率调理得当,一般可以避免此问题的产生;其三,厌氧条件下硝态氮发生反硝化引起的氮损失,占氮素总损失比例最低。因此,高温堆肥保氮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有效控制升温和高温期NH3挥发。
目前,堆肥氮素截留途径主要包括堆肥策略优化和添加剂固持等。堆肥策略主要包括翻堆频率控制、静置通气发酵、覆盖发酵等,但效果有限,且诸如覆盖发酵等方式不利于水汽散发,影响堆肥效率。添加剂固持方面,多采用黏土矿物及生物炭等多孔材料吸附速效氮素;或通过镁盐、铜盐等金属盐类的添加,与氮素形成络合物,乃至更为稳定的鸟粪晶石沉淀态;或添加适量硫酸,降低堆体pH,减少氨化作用强度;或通过高分子保水剂,吸附水溶性氮素,控制流失风险。且不论添加剂固持方法的保氮效果,生物炭及金属盐类材料存在重金属污染风险,使得堆肥过程存在二次污染风险;有机废弃物堆肥具有酸碱缓冲能力,采用硫酸、过磷酸盐等物质调酸的长期效果存疑;高分子吸水剂在有效吸附氮素水溶液的同时,抑制堆体的水分散逸,可能降低堆肥效率,不利于肥料企业实际生产过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有机废弃物绿色堆肥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有机废弃物绿色堆肥方法,其特征是,具体实施步骤为:
(1)在堆肥原料中添加秸秆、稻壳调理剂,调节有机废弃物理化性状,得到堆肥物料;
(2)采用氮素截留材料与载体混匀得到混匀物,在建堆过程中,将混匀物均匀施入堆肥物料中,待充分混合均匀后,将添加混匀物的堆肥物料堆成条垛状,得到堆肥堆体,静置升温;
(3)堆肥堆体发酵开始时,定期监测堆体温度,当堆肥堆体温度≥55℃时进行翻堆,之后每隔2天翻堆一次;
(4)当堆肥堆体温度高于55℃并持续7天以上时,堆肥堆体实现无害化,待堆肥堆体温度下降至设定温度后,得到稳定堆肥产物。
步骤1)中,得到的堆肥物料含水率为55-65%,碳氮比为20:1-30:1。
步骤2)中,氮素截留材料属于高分子氨基酸材料,属于粉剂,氮素截留材料包括碳、氢、氧及少量钠离子,其在28天内,即可降解60%;其中聚天冬氨酸酸根含量为30.0-3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未经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253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