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粒径赤泥改性沥青、制备方法、使用该改性沥青的沥青混合料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26556.1 | 申请日: | 2019-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174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刘芳;董晓强;张翛;王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95/00 | 分类号: | C08L95/00;C08K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权智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8 | 代理人: | 王新爱 |
地址: | 030024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粒径 改性沥青 制备 方法 使用 沥青 混合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粒径赤泥改性沥青、制备方法、使用该改性沥青的沥青混合料,该改性沥青包括沥青、赤泥;赤泥采用大粒径:中粒径:小粒径=(3~4):2:2的配比混合;其制备方法是将高温煅烧的三种不同粒径赤泥按照上述质量比均匀混合后,加入沥青均匀搅拌,制得多粒径赤泥改性沥青;该赤泥改性沥青可应用于沥青混合料中。与单一粒径赤泥改性沥青相比,本发明的多粒径赤泥改性沥青在不添加其他添加剂与改性剂的条件下,具有优良的高、中、低温性能,可很好的应用与沥青路面中,不仅缓减赤泥堆放给社会和环境所带来的沉重负担,而且开拓了优质廉价的改性沥青,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沥青再生材料、废旧材料作为胶粉的改性沥青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粒径赤泥改性沥青、制备方法、使用该改性沥青的沥青混合料。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快速发展,以良好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中温抗疲劳性为要求的高性能改性沥青在路面工程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以SBS聚合物、橡胶等为主的常规沥青改性材料成本昂贵,供应量小,使得我国改性沥青材料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赤泥以工业废弃物为主要来源,其具有熔点高、颗粒粒径微小等物理特性,在沥青改性方面有很大应用潜力,也是极为环保的一种做法。将赤泥作为沥青改性材料应用于路面工程,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发挥赤泥的建筑材料性能,缓解我国改性沥青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可实现对赤泥的无害化处理,缓减其给社会和环境所带来的沉重负担;这种一举两得的效果,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
发明人分别对25目-100目,100目-300目,300目-500目粒径赤泥按照不同配比配置的赤泥改性沥青的高、中、低温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发现其存在问题分别如下:1)25目-100目粒径赤泥:随着赤泥含量的增加,高温性能缓慢增加,低中温性能缓慢衰减,在不同含量下均无法同时满足高低温性能要求;2)300目-500目粒径赤泥:随着赤泥含量的增加,高温性能快速增加,与此同时,低中温性能迅速衰减,因此在不同含量下均无法同时满足高低温性能要求;3)100目-300目粒径赤泥:随着赤泥含量的增加,在不同含量下同样无法同时满足高中低温性能要求。
由于单一粒径的赤泥无法同时满足赤泥改性沥青的高中低温性能,为赤泥在沥青路面的应用带来显著困难,对于这一问题,已公知的解决方法为在赤泥改性沥青中添加其他改性剂进行沥青性能改善,如在通过添加改性剂、乳化剂、增塑剂等改善赤泥沥青的高低温性能。这些方法虽然对沥青路用性能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但增加了大量的沥青生产成本,也不利于赤泥污染物的充分回收利用。
鉴于此,发明人经多粒径赤泥改性沥青的性能测试研究发现,将三种不同粒度(25目-100目,100目-300目,300目-500目)赤泥按照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后,与沥青拌合所制备的改性沥青,可以同时对沥青的高中低温性能改善,从而得到路用性能优良的多粒度赤泥改性沥青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粒径赤泥改性沥青。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粒径赤泥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其是为了生产多粒径赤泥改性沥青。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该改性沥青的沥青混合料。
本申请的方案如下:
一种多粒径赤泥改性沥青,包括:沥青与赤泥;以重量份数计,沥青为100份,赤泥为10-14份;
其中,赤泥以重量份数计,由以下原料制成:25目-100目的大粒径赤泥颗粒3-4份,100目-300目的中粒径赤泥颗粒2份,300目-500目的小粒径赤泥颗粒2份。
一种多粒径赤泥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备赤泥颗粒:将一定量的赤泥粉碎磨细后,用筛分法制备大粒径、中粒径、小粒径的赤泥颗粒,并置于马弗炉中煅烧后取出,冷却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265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