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31133.9 | 申请日: | 2019-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8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曾嵘;周长林;马辉运;李力;官文婷;陈伟华;曾冀;刘飞;王柯人;付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17/05 | 分类号: | G06T17/0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贾敏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维 地质模型 构建 方法 装置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属于油气开采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读取三维可视化建模软件针对油气井内待开采储层确定的多个第一位置点的物性参数。对多个第一位置点的坐标进行稠密化处理,得到多个第二位置点的坐标。基于多个第一位置点的坐标和多个第二位置点的坐标,通过多个第一位置点的物性参数和油气井的原始数据,确定多个第二位置点的物性参数。基于多个第二位置点的物性参数构建油气井的三维地质模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由于可以根据多个第二位置点的物性参数构建油气井的三维地质模型,因而该三维地质模型的精度更高,可以满足油气井内待开采储层的酸压增产改造模拟的精度要求。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油气开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在油气井的开采过程中,为了提高油气井的产能,通常会对油气井进行酸压增产改造,而为了确定酸压增产改造的效果,需要预先对油气井内待开采储层进行酸压增产改造模拟。其中,构建油气井的三维地质模型是酸压增产改造模拟的基础。
Petrel作为一套三维可视化建模软件,是目前油气田使用较为广泛的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工具。然而,由于使用Petrel所构建的三维地质模型的网格尺度较大,导致构建的油气井的三维地质模型很难实现对油气井内待开采储层的酸压增产改造模拟。因此,亟需一种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可以解决很难实现酸压增产改造模拟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读取三维可视化建模软件针对油气井内待开采储层确定的多个第一位置点的物性参数,所述物性参数包括所述待开采储层的孔渗参数、岩矿参数和裂缝参数中的一种或多种;
对所述多个第一位置点的坐标进行稠密化处理,得到多个第二位置点的坐标,所述多个第二位置点的数量大于所述多个第一位置点的数量;
基于所述多个第一位置点的坐标和所述多个第二位置点的坐标,通过所述多个第一位置点的物性参数和所述油气井的原始数据,确定所述多个第二位置点的物性参数,所述原始数据包括对所述待开采储层进行测井时确定的多个位置点的物性参数;
基于所述多个第二位置点的物性参数构建所述油气井的三维地质模型。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多个第一位置点的坐标和所述多个第二位置点的坐标,通过所述多个第一位置点的物性参数和所述油气井的原始数据,确定所述多个第二位置点的物性参数,包括:
对所述原始数据包括的多个位置点的物性参数进行差分处理,得到多个第三位置点的物性参数;
从所述多个第一位置点中查找与每个第二位置点的坐标相同的第一目标位置点,和/或从所述多个第三位置点中查找与每个第二位置点的坐标相同的第二目标位置点;
将与第二位置点的坐标相同的第一目标位置点和/或第二目标位置点的物性参数确定为相应的第二位置点的物性参数。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多个第一位置点的坐标和所述多个第二位置点的坐标,通过所述多个第一位置点的物性参数和所述油气井的原始数据,确定所述多个第二位置点的物性参数之前,还包括:
对所述多个第一位置点中每个第一位置点的物性参数进行校验处理;
删除所述多个第一位置点的物性参数中未通过校验的物性参数。
可选地,所述读取三维可视化建模软件针对油气井内待开采储层确定的多个第一位置点的物性参数,包括:
获取所述油气井的井位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3113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触控笔以及电子设备
- 下一篇:WiFi网络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