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真空吸附材料的活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36478.3 | 申请日: | 2019-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374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越;张喜泽;韩云武;黄逸佳;喻志广;宗曦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0/34 | 分类号: | B01J20/34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李双娇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吸附 材料 活化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真空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真空吸附材料的活化装置,包括容器、加热件和封盖,容器内部中空,加热件设于容器内并将容器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多个容纳腔,容器设有用于向各个容纳腔内填充吸附材料的开口,封盖将开口封闭,容器和加热件均能够对吸附材料进行加热。通过在容器内增设加热件,并将吸附材料填充在由加热件分隔而成的各个容纳腔内,使得吸附材料与加热件和容器充分接触,增加了吸附材料与加热部件的接触面积,在需要对吸附材料进行活化处理时,通过容器和加热件共同对各个容纳腔内填充的吸附材料进行加热,能够有效增加吸附材料受热的均匀性,实现均匀加热吸附材料,保证吸附材料充分活化,从而确保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真空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真空吸附材料的活化装置。
背景技术
高真空容器由于其较好的绝热性能,广泛地应用于低温存储设备。高真空绝热也称单纯真空绝热。为了达到良好的绝热效果,消除残余气体导热和其余气体分子的传热,通常夹层空间的真空度要保持在1.33MPa以下。在高真空绝热中,漏入热量的主要来源是辐射热,还包括残余气体的导热以及部分固体的导热。
由于材料的放气和外部气体的渗漏,真空层的真空度会下降,导致绝热性能变差,影响到低温存储设备的寿命。为提升设备真空寿命,一般在真空容器内放入吸附材料,以吸附结构内的气体。真空容器中的吸附材料吸附饱和之后,要对吸附材料进行活化,以使其保持吸附能力,活化时需要将吸附材料加热至活化温度。传统的加热方式是将吸附材料放置在笼状容器中,然后对笼状容器通电加热。这种容器的局限性在于加热的温度不够均匀,靠近容器内壁的吸附材料加热温度较高,但是位于容器中间的吸附材料的温度则达不到活化温度,导致部分吸附材料不能完全活化,影响了吸附材料的吸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真空吸附材料的活化装置,能够均匀加热吸附材料,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真空吸附材料的活化装置,包括容器、加热件和封盖,容器内部中空,加热件设于容器内并将容器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多个容纳腔,容器设有用于向各个容纳腔内填充吸附材料的开口,封盖将开口封闭,容器和加热件均能够对吸附材料进行加热。
优选地,容器和加热件均采用通电发热材料制成。
优选地,容器和加热件相连接构成可供电流流过的通路。
优选地,容器和加热件均呈两端敞开的管状,加热件同轴套设于容器内,封盖设有两个,两个封盖分别将容器的两端封闭。
优选地,加热件设有多个,所有加热件逐层套设于容器内,相邻两个加热件之间具有间隔。
优选地,容器及所有加热件之间逐层首尾相连构成可供电流流过的通路,封盖设有供通路的两端伸出的缝隙。
优选地,容器和所有加热件为一体成型的整体件。
优选地,封盖采用非导电材料制成。
优选地,封盖可拆卸地安装在容器上。
优选地,容器和加热件上均设有温度检测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显著的进步:
本发明的真空吸附材料的活化装置,容器和加热件均可作为加热部件加热容器内填充的吸附材料,通过在容器内增设加热件,并将吸附材料填充在由加热件分隔而成的各个容纳腔内,使得吸附材料与加热件和容器充分接触,增加了吸附材料与加热部件的接触面积,在需要对吸附材料进行活化处理时,通过容器和加热件共同对各个容纳腔内填充的吸附材料进行加热,能够有效增加吸附材料受热的均匀性,实现均匀加热吸附材料,保证吸附材料充分活化,从而确保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真空吸附材料的活化装置的透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364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组
- 下一篇:混合动力汽车及其扭矩分配方法和扭矩分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