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型颗粒种子等离子体激活前处理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37350.9 | 申请日: | 2019-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011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8 |
发明(设计)人: | 梁峙;张明胜;张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腾睿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C1/00 | 分类号: | A01C1/00;B07B1/55;B07B1/10;B07B1/28;B07B1/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徐州高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系统 冷却系统外壳 内部反应室 等离子体激活 前处理装置 大型颗粒 圆柱形中空结构 前端固定装置 添加剂加注器 可调节筛网 冷却液流通 大小可调 动作频率 进液装置 均质装置 皮带驱动 输出装置 水平布置 装置结构 装置设置 冷却液 引流管 可调 两级 能耗 自动化 | ||
1.一种大型颗粒种子等离子体激活前处理装置,包括:侧板(1),车轮(2),驱动电机(3),振动器(4),大颗粒筛网(5),小颗粒筛网(6),调节支柱(7),电气盒(8);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1)结构呈三角形,侧板(1)数量为2个,两个侧板(1)通过槽钢焊接固定,其中侧板(1)之间上部设有大颗粒筛网(5)和小颗粒筛网(6),大颗粒筛网(5)和小颗粒筛网(6)均与侧板(1)滑动连接;所述两个车轮(2)位于侧板(1)底部,车轮(2)与侧板(1)滚动连接;所述振动器(4)位于其中一个侧板(1)上,振动器(4)上设有驱动电机(3),驱动电机(3)和振动器(4)均与侧板(1)螺纹固定;所述电气盒(8)位于侧板(1)上,其中驱动电机(3)与电气盒(8)进行信号传输;所述两个侧板(1)端部设有两个调节支柱(7),调节支柱(7)与侧板(1)焊接固定,其中调节支柱(7)伸缩长度在50cm~100cm之间;
所述振动器(4)设有往复机构(4-6);所述偏心轮(4-9)固定于往复机构(4-6)内部;
所述往复机构(4-6)设有振动弹簧(4-6-7);振动弹簧(4-6-7)嵌套于往复杆(4-6-1)端部;
所述振动弹簧(4-6-7)设有振动弹簧前端固定装置(4-6-7-1);振动弹簧前端固定装置(4-6-7-1)设于弹簧板(4-6-5)一侧;
所述振动弹簧前端固定装置(4-6-7-1)设有前端固定装置冷却系统(4-6-7-1-6);所述前端固定装置冷却系统(4-6-7-1-6)设在前端固定装置承压轴(4-6-7-1-1)内部;
所述前端固定装置冷却系统(4-6-7-1-6)包括:冷却系统外壳(4-6-7-1-6-1),冷却系统内部反应室(4-6-7-1-6-2),冷却液流通口(4-6-7-1-6-3),冷却液引流管(4-6-7-1-6-4),冷却系统输出装置(4-6-7-1-6-5),冷却系统环形添加剂加注器(4-6-7-1-6-6),冷却系统均质装置(4-6-7-1-6-7),冷却系统进液装置(4-6-7-1-6-8);所述冷却系统内部反应室(4-6-7-1-6-2)位于冷却系统外壳(4-6-7-1-6-1)内部,冷却系统内部反应室(4-6-7-1-6-2)和冷却系统外壳(4-6-7-1-6-1)均为水平布置的圆柱形中空结构,且冷却系统内部反应室(4-6-7-1-6-2)的直径小于冷却系统外壳(4-6-7-1-6-1)的直径、两者之间形成降温风道,其中冷却系统内部反应室(4-6-7-1-6-2)左右贯通;所述冷却系统环形添加剂加注器(4-6-7-1-6-6)位于冷却系统内部反应室(4-6-7-1-6-2)内部一侧,冷却系统环形添加剂加注器(4-6-7-1-6-6)上的出液口与冷却系统内部反应室(4-6-7-1-6-2)内部贯通,并向其内部注入干冰;冷却系统环形添加剂加注器(4-6-7-1-6-6)右侧设有冷却系统均质装置(4-6-7-1-6-7),其为海绵状多孔透平结构,用于添加剂在此区域内与溶液产生化学反应;所述冷却系统均质装置(4-6-7-1-6-7)由多个左右贯通的通道组成,且冷却系统均质装置(4-6-7-1-6-7)呈圆柱形结构,冷却系统均质装置(4-6-7-1-6-7)的直径与冷却系统外壳(4-6-7-1-6-1)的直径大小一致;所述冷却系统进液装置(4-6-7-1-6-8)位于冷却系统外壳(4-6-7-1-6-1)一侧,冷却系统进液装置(4-6-7-1-6-8)的一端穿过冷却系统外壳(4-6-7-1-6-1)插入冷却系统内部反应室(4-6-7-1-6-2)中,在冷却系统进液装置(4-6-7-1-6-8)端部设有反射罩,冷却液从端部喷出后遇到反射罩反弹,并均匀扩散;所述冷却液引流管(4-6-7-1-6-4)位于冷却系统外壳(4-6-7-1-6-1)另一侧,L型设计以增加湍流幅度,冷却液引流管(4-6-7-1-6-4)的一端通过冷却液流通口(4-6-7-1-6-3)与冷却系统内部反应室(4-6-7-1-6-2)贯通连接,冷却液引流管(4-6-7-1-6-4)的另一端与冷却系统输出装置(4-6-7-1-6-5)贯通连接,其中冷却系统输出装置(4-6-7-1-6-5)设在冷却液引流管(4-6-7-1-6-4)下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腾睿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徐州腾睿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37350.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