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眼球追踪架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37436.1 | 申请日: | 2019-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268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林柏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27/00 | 分类号: | G02B27/00;G02B27/01;G02B27/48 |
代理公司: | 成都希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26 | 代理人: | 杨冬梅;张行知 |
地址: | 61173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眼球 追踪 架构 | ||
一种眼球追踪架构,包括:一热镜、一红外线光源及一摄影机;其中,该热镜设于一头戴式显示装置内之显示器与一人眼之间;该摄影机设于该头戴式显示装置内之显示器一侧,与一控制电路连接,其撷取该热镜反射之红外线图案之影像,及撷取该人眼之眼睛影像,并将撷取之复合影像传予该控制电路,使该控制电路藉一视线映像函数进行补偿计算,而推算出视线落点于该显示器之位置,再控制该显示器反馈显示相对应之资讯,如此,通过红外光束之散斑投射到该热镜上,而非直接投射到眼球内,可避免红外线直接投射到眼球造成伤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一种眼球追踪架构设计,尤指一种在该架构中加入一热镜(Hot Mirror)的设计,让红外光束之散斑投射到该热镜上,而非直接投射到眼球内,再藉由一摄影机(Camera)取像比对瞳孔与该热镜上的红外线图案(IR Pattern)进行眼球位置与追踪演算。
背景技术
按,眼球追踪技术主要由自医疗研发开始,经过技术累积以后,目前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陆续被应用于手机、计算机、汽车等不同设备上。随着AR/VR产业的发展,由眼球追踪,衍生的注视点渲染技术,降低CPU计算负载30%-70%。除了降低硬件成本之外,更有助于提高使用者的体验。
目前眼球追踪技术在硬件部分主要区分为侵入式与非侵入式。在非侵入式的架构下,主要又以下四种为主要方式,其1.依据头部位置和脸部变化推测移动,其2.眼球和眼球周边的特征变化进形追踪,其3.根据虹膜角度变化进形追踪,其4.主动式投射红外线光束到虹膜提取特征。
请参阅图1A、图1B所示,其中主动式投射红外线光束到虹膜提取特征之方式,系一光源11照在人的眼睛12上,通过瞳孔13和角膜14反射的光斑,做为瞳孔13判断基准,然后以一摄影机15取像辨识瞳孔13和角膜14,并记录下眼睛12移动轨迹,得到眼动数据。再进行图形处理和追踪算法,来计算出视线向量与时间。
目前也以主动式投射红外线光束提取特征的技术具有较佳的精准度,请参阅图2所示,但考虑到红外线光束会对眼睛内的虹膜21和水晶体22所吸收,容易让视网膜23灼伤,长期下来更有可能导致白内障,因此如何控制监控光源投射到眼球内的能量,并且在装置异常时如何藉由安全监控停止运作,一直是技术开发的重点。
由此可见,上述习用物品仍有诸多缺失,实非一良善之设计者,而亟待加以改良。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案发明人本于多年从事相关产品之制造开发与设计经验,针对上述之目标,详加设计与审慎评估后,终得一确具实用性之本发明。
本发明之目的,在提供一种眼球追踪架构,系在该架构中加入一热镜(HotMirror)的设计,让红外光束之散斑投射到该热镜上,而非直接投射到眼球内,再藉由一摄影机(Camera)取像比对瞳孔与该热镜上的红外线图案(IR Pattern)进行眼球位置与追踪演算,如此不但可藉由主动式投射红外线光束提取特征提高精度,同时亦可以避免红外线直接投射到眼球造成伤害。
根据上述之目的,本发明之眼球追踪架构,其主要系包括有:一热镜(HotMirror)、一红外线光源及一摄影机;其中,该热镜设于一头戴式显示装置内之显示器与一人眼之间,其供反射红外线;该红外线光源设于该头戴式显示装置内之显示器一侧,与该头戴式显示装置之控制电路电性连接,该控制电路可控制该红外线光源,投射进行量测眼睛移动轨迹之红外线光斑至该热镜上,使该热镜反射红外线光斑形成一红外线图案(IRPattern);该摄影机设于该头戴式显示装置内之显示器另一侧,与该控制电路电性连接,其系撷取该热镜反射之红外线图案之影像,以及撷取该人眼之眼睛影像,并将撷取之红外线图案影像及眼睛影像的复合影像传予该控制电路,使该控制电路藉由一视线映像函数进行补偿计算,而推算出视线落点于该显示器之位置,再控制该显示器反馈显示相对应之资讯,令能随着眼球移动之不同位置,操控该显示器产生不同之显示资讯;藉此,在该架构中加入一热镜的设计,让红外光束之散斑投射到该热镜上,而非直接投射到眼球内,如此不但可以避免红外线直接投射到眼球造成伤害,同时亦可藉由主动式投射红外线光束提取特征提高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374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