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环立式自清洁型原位脱水减污电动修复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42931.1 | 申请日: | 2019-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341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汤显强;黎睿;赵良元;郭伟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B09C1/08 | 分类号: | B09C1/08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孔敏 |
地址: | 43001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式 清洁 原位 脱水 电动 修复 装置 方法 | ||
一种双环立式自清洁型原位脱水减污电动修复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孔隙水收集环、阴极保护液释放环、导水绝缘防堵阴极、惰性阳极、阴极保护液储存池、孔隙水储存池、pH传感器、蠕动泵、可编程控制器;阴极保护液释放环通过导水绝缘防堵阴极与孔隙水收集环连接,水绝缘防堵阴极环绕惰性阳极设置,水绝缘防堵阴极中设有毛细导水滤管,阴极保护液释放环通过毛细导水滤管与孔隙水收集环连通,孔隙水收集环和阴极保护液释放环与蠕动泵连接,蠕动泵与孔隙水储存池和阴极保护液储存池连通;孔隙水储存池中安装有pH传感器,pH传感器和蠕动泵与可编程控制器连接。本发明可以最大化导排孔隙水与分离污染物为目的,减轻电极堵塞和阴极区污染物富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染底泥治理修复领域,具体是一种双环立式自清洁型原位脱水减污电动修复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底泥是河湖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无机矿物、有机物和流动相组成。我国河湖众多,在许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工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导致河湖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大量污染物在底泥中富集造成严重内源污染。当底泥污染物浓度高出本底值2~3倍时,即认为对人类及水生生态系统有潜在危害,需要进行原位覆盖、疏浚等方式进行污染释放控制。
电动力学技术(Electrokinetics)是一种修复受污染底泥的绿色技术,主要用于从低渗透性底泥中去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其原理是通过向污染底泥施加直流电场,使水分和污染物在电场作用下发生迁移而达到去除的目的。电场作用下的迁移主要通过电迁移和电渗析作用进行。电迁移作用是指底泥孔隙水中带电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过程;电渗析是底泥孔隙水本身的运动过程。电动力学技术既可用于底泥脱水处理,也可用于底泥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去除。
目前,多数电动修复装置通常由阳极、阴极、样品室、阳极室、阴极室、直流电源等组成,结构复杂,工程应用难度较大。低压直流电场中,底泥孔隙水被电解产生H+与OH-,阳离子及孔隙水向阴极迁移,阴离子则向阳极迁移。底泥中的中性污染物受电渗流和H+的影响被溶解和释放,并随着孔隙水运移在电极附近富集。然而,由于未能排除孔隙水,污染物在底泥介质中发生了迁移而非分离;且H+和OH-的大量蓄积,还导致了阳极的快速酸化腐蚀,和阴极的碱化与金属离子的沉淀络合。另外,阳离子特别是带正电的重金属离子将与阴极附近蓄积的OH-相遇并生成沉淀,堵塞底泥微孔,致使电导降低,能耗升高和修复效率下降。因此,对电动修复来说,快速排出孔隙水,避免H+与OH-在电极附近大量聚集,缓解电极堵塞与极化,是提高污染底泥电动修复效率需要迫切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专利CN 201710042701公开了一种污染土壤电动修复装置,由若干个处理单元通过串联或并联组成。每个处理单元由立式圆柱状绝缘处理箱、立式圆柱状COMBOPO可拆卸更换式复合阴极、惰性阳极、自制非标可编程SynC交直流混合供电电源和CAMP袋等部件组成,可应用于重金属和/或有机和/或放射性污染土壤和/或淤泥和/或固体废弃物修复和处理,也可应用于稀有和/或稀土和/或贵金属贫矿的富集和提取。
专利CN201721112967公开了一种适于机械化布设的柔性一体化电动修复装置,包括多功能电极带、导电土工布和排液管,可实现导电、导水和自流排水一体化;所述多功能电极带可根据土壤修复深度可加工成不同宽幅面,可直接插入土壤且只需一端导线连接电源,简单方便,不易腐蚀,抗剪性好;具有柔性特点,可成卷叠放,节省空间,便于运输和机械化大面积布设。
专利CN 201711172415公开了一种基于孔隙水导排的河湖污染底泥原位减量除污装置,包括直流稳压电源、蠕动泵、电动脱水除污电极。电动脱水除污电极包括导水电极板、设于导水电极板两侧的带孔有机玻璃板、设于带孔有机玻璃板外侧的滤网、盖设于导水电极板的上覆水隔绝罩。具有野外工作能力强,底泥污染物的原位分离与去除效果好,动力消耗少,运行成本低,维护简单,无化学药剂污染和固体废物产生,对河湖底栖生态环境影响小等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未经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429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环芳烃污染场地的修复方法及应用
- 下一篇:一种污染土壤的淋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