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真姬菇中提取麦角硫因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43868.3 | 申请日: | 2019-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72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5 |
发明(设计)人: | 陶红;张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爱尚菇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233/84 | 分类号: | C07D233/8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卢泽明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姬菇 超声波辅助提取 微波辅助提取 真空冷冻干燥 易氧化物质 超声粉碎 粉碎过筛 取上清液 水分冻结 提取效率 微波萃取 营养损失 提取液 得率 复水 料液 去除 溶出 色变 微生物 冷冻 升华 消耗 腐败 联合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真姬菇中提取麦角硫因的方法,依次对真姬菇进行真空冷冻干燥、粉碎过筛、微波萃取和超声粉碎处理,最后取上清液,得到麦角硫因提取液。该方法通过采用冷冻和真空干燥对真姬菇内的水分冻结、并从固态直接升华为气态,达到去除水分的目的,保持物料色、香、形不变,复水型好,营养损失小,微生物和酶的活性被抑制,对真姬菇含有的易氧化物质起到很好的保护,可避免其色变腐败,最大程度保持其营养成分;同时通过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和微波辅助提取联合用于物料中有效成分的提取,能显著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和得率,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提取效率,少提取时间并降低料液消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保健食品、化妆品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从真姬菇中提取麦角硫因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麦角硫因(巯基组氨酸三甲基内盐,ergothioneine,EGT)是1909年发现的一种化合物。它存在于很多动植物体内,含量丰富,不能由动物机体自生合成,只能从食物中摄取,属于稀有氨基酸。国内外多使用化学合成抗氧化剂,但动物试验表明它们有一定毒性和致癌作用,而天然抗氧化剂安全,无毒,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麦角硫因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已经走入人们的视野,它具有清除自由基,解毒,维持DNA的生物合成,细胞的正常生长及细胞免疫等多种生理功能,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和化妆品。
食用菌中麦角硫因的含量比较高,而且天然安全,培养周期短,培养基质丰富低廉,所以食用菌成为获取麦角硫因的最佳来源。
目前报道的麦角硫因的提取方法存在时间长,提取率低,杂质清除率低,能耗高等问题。单纯使用微波或者超声提取不能充分使麦角硫因从物料中溶出。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将真姬菇内的水分从固态直接升华为气态、实现水分的去除,最大程度保持其营养成分,且提取率高,提取时间短的从真姬菇中提取麦角硫因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从真姬菇中提取麦角硫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真空冷冻干燥——将真姬菇切成颗粒,并依次进行冷冻和真空干燥,直至恒重;
粉碎过筛——将干燥后的真姬菇颗粒依次进行粉碎、过筛,得到真姬菇干粉;
微波萃取——将真姬菇干粉加入乙醇中,并进行微波处理,得到真姬菇提取液;
超声粉碎——首先利用超声波对真姬菇提取液中真姬菇粉末进行粉碎,然后进行离心分离,最后取上清液,得到麦角硫因提取液。
进一步地,所述真姬菇干粉与乙醇的比为1:30~1:70,且所述乙醇的体积百分浓度为30%~90%。
进一步地,所述真姬菇干粉与乙醇的比为1:50,且所述乙醇的体积百分浓度为55%。
进一步地,所述微波处理中所采用的微波功率为200W~600W、微波温度为50℃~70℃、微波时间为3min~20min。
进一步地,所述微波处理中所采用的微波功率为500W、微波温度为70℃、微波时间为5min。
进一步地,在超声粉碎时的超声波功率为400W~800W,超声时间为5min~40min。
进一步地,在超声粉碎时是以8000转/分钟的离心转速对超声波处理后的真姬菇提取液进行下离心分离处理10min。
进一步地,所述真空冷冻干燥具体为:首先将新鲜洁净的真姬菇切成宽0.6cm的颗粒,然后置于-70℃冷冻,最后真空干燥至恒重。
本发明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爱尚菇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爱尚菇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438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西咪替丁合成工艺
- 下一篇:一种合成氘代酰胺及氘代磺酰胺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