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外壁可喷注气管导管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44143.6 | 申请日: | 2019-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685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5 |
发明(设计)人: | 傅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6/04 | 分类号: | A61M16/04;A61M31/00;A61M1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31325 | 代理人: | 王函 |
地址: | 20002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管导管 局麻药 喷注管 气囊 导管壁 下端 气囊注气管 开口 喷注 外壁 气管 麻醉 充气扩张 导管外壁 气管刺激 连接端 展开状 上端 注射器 可控 斜向 包围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外壁可喷注气管导管,该气管导管上端为机器连接端,下端为病人端,近下端设有包围导管外壁的气囊,气囊通过设于导管壁内的气囊注气管充气扩张;所述气囊注气管对侧的气管导管壁内设有喷注管,该喷注管止于气管导管下端气囊上方的位置,于该位置处在该喷注管表面并向导管壁外设有斜向气囊方向的开口,该开口向导管壁外、向下呈上尖下宽的展开状。本发明可使用普通注射器将局麻药通过喷注管的开口将局麻药以扇形均匀喷注入与气管导管相接触的气管内黏膜部,起到完善的气管内黏膜麻醉作用。该装置通过局麻药的麻醉作用可消除气管导管对气管刺激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局麻药使用时间和剂量可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管导管,尤其涉及一种可向导管壁外喷注局麻药等的气管导管。主要适合应用于需要气管插管的病人,比如需要气管插管全麻的病人、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支持的病人等。在气管插管的同时,可通过喷注药口将局麻药充分均匀的喷注至气管内黏膜,完善的气管内黏膜麻醉,可消除气管导管对气管刺激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及由此带来的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等一系列相关不良反应。
背景技术
临床全身麻醉和危重病人的呼吸支持,需要大量使用气管插管作为人工气道的技术保证。但无论是全麻手术的诱导插管阶段、手术后的全麻苏醒阶段、还是危重病人留置气管导管进行呼吸机治疗和抢救期间,病人都会因气管导管,主要是扩张的气囊部分接触刺激气管黏膜,引起显著的生理学上过度的应激改变,表现为呛咳、恶心、呕吐、血压增高、心率增快,心律失常等。这对病人尤其是并存高血压、冠心病及高颅内压的患者极为不利。目前临床上为预防发生这些问题,有采用所谓深麻醉下拔管,这需要增加镇静、镇痛剂的使用,如此可造成全麻病人苏醒延迟、呼吸恢复不全等问题,不利于病人的康复。也有气管插管前单次气管内注入表面麻醉剂,但此种操作比较复杂,只能气管插管前做单次的气管内表面麻醉,且作用维持时间短,约20-40分钟,无法控制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药。对于手术时间长,需要长时间留置气管导管的病人作用很小。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时;苏醒期拔管时;需要呼吸支持治疗的部分危重病人等,由于气管导管对气管的直接接触刺激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波动,有时还比较剧烈。这种由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以及呛咳、躁动等反应对高血压、冠心病、颅高压、先兆子痫等病人有时可能加重原有病情甚至引起严重意外。
为预防气管插管引起的这类心血管反应的发生,临床常采用一些对症处理的方法,如提高吸入麻醉药浓度加深麻醉或使用静脉麻醉药、阿片类镇痛药甚至肌松药等以减轻心血管反应,但这些方法本身又会加重抑制呼吸与循环,亦可能造成上呼吸道梗阻。静注利多卡因1mg/kg,静注β-受体阻滞剂如艾司洛尔1.5mg/kg等也可减轻这类反映,但药物发生作用的时机和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有时无法同步,徒增药量;还有通过局部使用局麻药如环甲膜穿刺、插管前咽喉气管内喷雾等方法,但此类方法不能重复用药,且前者还存在损伤。
市场上也有气管内给药气管导管,该类导管是将注药管的开口置于气管导管气囊以下的导管末端开口处,此种导管给药只能将药物注入与气管导管无接触的导管以远的气管和支气管内。气管导管和气管接触是产生生理应激干扰的原因,而要使这种干扰被消除的最优方案是让与导管接触部位的气管黏膜被局部麻醉,使这种刺激被消除。此类导管无法达到使气管内黏膜被局部麻醉的效果,用药后只能通过远端气管支气管粘膜血管吸收后产生全身效应,而无局部效应,因此所需药物剂量也明显大于局部用药剂量。
本申请人于2010年1月11日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CN201020036328.6也提出使用喷雾管的相似结构装置,但该导管的缺陷在于:1)需要在气管导管壁的气囊上方和气囊下方相向开3个微孔,此种微孔孔径过小极易被气管内分泌物堵塞进而影响用药,无法保证麻醉效果。2)这种微孔只能使用特制的喷雾器才能达到使气管内黏膜被局麻药充分均匀覆盖的麻醉效果,而使用注射器,经微孔射出的药液呈线状,难以使药液散开充分覆盖到气管内黏膜,无法保证局部麻醉效果。3)该导管从生产工艺上看,微孔的数量需要3个,开孔在生产制作时是比较困难的,即使制成要保持工艺的一致性也存在一定困难,难以真正的量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未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441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