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油管传输射孔用多级压力编码起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45867.2 | 申请日: | 2019-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290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常昕;肖勇;罗兴平;张虎;刘正彦;王雪艳;杨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物华巨能爆破器材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119 | 分类号: | E21B43/119;E21B43/1185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华金 |
地址: | 710061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油管 传输 射孔用 多级 压力 编码 起爆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油管传输射孔用多级压力编码起爆装置,提供了一种安全性高、可控的多级压力编码做功装置及方法,实现远程无线控制起爆,提高下井过程中的安全性,并实现一次下井完成多层位射孔作业。操作简便,可靠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油管传输分级射孔作业的压力编码方式起爆射孔器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石油领域,石油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的依赖日益显现。我国是个石油匮乏的国家,每年一半以上的需求都需要进口,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的石油仪器研制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加大先进石油仪器的研制,提高采油效率,获得更高的产量,是摆在我国石油仪器工作者面前非常迫切的问题。
油管传输射孔完井是沟通油气通道的一种手段,是国内外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完井方法。目前国内外现有的油管传输射孔多级起爆技术是采用多种起爆器相配合的工作方式,引爆方法有以下几种:
方式1:投棒起爆器和压力起爆器结合;
方式2:投棒起爆器和压力延时起爆器结合;
方式3:普通压力起爆器和压力延时起爆器结合;
方式1虽然可以实现多级起爆,但是当油井为大斜度井、水平井时,无法进行施工,且不能用于测试联座、带泵射孔等射孔工艺。
方式2是基于方式1的基础上,利用压力延时起爆器,避免了气井、高地层压力带来的作业风险。根据不同的井深可以采用不同延时时间的延时起爆器。这种方式同样不能用于大斜度井、水平井的施工,也无法进行于测试联座、带泵射孔等射孔工艺。
方式3的起爆方式,几乎适用于所有井况,所以是使用最多、应用最为广泛的方式,但延时起爆器下到井中后,由于延时时间固定,无法改变起爆延时时间;当需要多个延时条件时,需增加延时起爆器的数量,增加了设备体积、复杂度和成本;无法实现井下工作环境(工作压力、环境温度等参数)的监测。
此外,上述方式点火过程中,都采用单一压力值激发实施起爆,由于井下环境的多变性及压力检测方法过于简单,造成压力检测的不准确,易出现误起爆,造成工程事故、工期延误和财产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油管传输射孔用多级压力编码起爆装置,提供了一种安全性高、可控的多级压力编码做功装置及方法,实现远程无线控制起爆,提高下井过程中的安全性,并实现一次下井完成多层位射孔作业。操作简便,可靠性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油管传输射孔用多级压力编码起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本体、活塞、压力传感器、护管、导向管、弹簧、第一插头组件、控制电路、第二插头组件、高温电池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同轴连接,内部形成多阶空腔体;自第一本体未与第二本体连接的一端起,空腔体内依次布有活塞、压力传感器、弹簧、第一插头组件、控制电路、第二插头组件和高温电池;在未工作状态下,第一插头组件和第二插头组件中的部件相互不接触,导致内部电路出于断开状态;下井后活塞在井内液体压力作用下下行使得第一插头组件和第二插头组件中的部件对插闭合,内部电路实现导通。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活塞呈二阶状,沿轴线设有通孔,大径端外壁与第一本体内壁固连,小径端外壁与护管一端内壁固连;压力传感器位于护管内,且压力探头对着该通孔,一侧与活塞小径端固连;导向管为两端开口的二阶状空腔柱状体,其中大径端一侧与护管另一端相接触,另一侧顶着弹簧,弹簧初始状态为原长状态;第一插头组件位于导向管的空腔体内;控制电路通过电路支架进行固定,电路支架一端与第一插头组件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插头组件连接;高温电池置于电池筒内,且电池筒一侧与第二插头组件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物华巨能爆破器材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物华巨能爆破器材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458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