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元复合驱替效果定量化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47734.9 | 申请日: | 2019-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395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吕端川;林承焰;任丽华;董春梅;宋金鹏;狄喜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G06F3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35 | 代理人: | 朱昀 |
地址: | 26658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元 复合 效果 量化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石油采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元复合驱替效果定量化评价方法。选择了反映油井生产情况的6个参数,即产水率下降幅度、化学驱替持续受效时间、化学驱替效率、累计水油比及累计产油量、实际生产时间比例,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各参数的权重值,进而确定综合评价油井生产情况的定量化评价计算公式。将待评价井的6个单一参数得分代入该计算公式后就得到了各井的综合评价值。本发明能够实现不同油井生产情况的定量化对比,为后续分析油井生产特征差异性及提出生产措施调整方案提供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采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元复合驱替效果定量化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三元复合驱作为三次采油中重要的驱替方式,由美国在1977年最早报道,大庆油田在1988年最早引入国内。经过多年的实验室测试和矿场试验后,目前在我国陆上某些高含水老油田中先导试验区已进行投产。三元复合驱油剂组分包括碱液、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其中聚合物增加了水相的粘度,降低了水油两相的流度比,能够有效扩大化学剂的波及范围,同时碱液和表面活性剂降低了油水的界面张力,有利于水驱后剩余油的可动化,进而能够提高洗油效率,其平均采收率比水驱的高约20%。三元复合驱替效果主要取决于驱油剂与地层流体的匹配程度,若驱油剂与地层水类型不匹配,则难以形成有效的降水增油的效果。不同地区的地层流体类型具有差异,因此不同油田进行三元复合驱时使用的主剂组分也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地区,由于存在地质特征的平面非均质性,在相同的驱油剂注入条件下,不同井点位置生产特征的差异也较为明显。这种差异具体表现为油井开发效果的不同,也即油井在三元复合驱阶段所表现出的单井产水率、驱替效率及累计水油比等参数的不同。当驱油剂失去效果后,油井产水率又恢复到高值,此时需要对油井生产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后续的调整措施。
由于三元复合驱替使用的驱油剂价格偏高,在低油价的国际环境下,一般油田的生产条件达不到其经济性,目前进行的先导试验区较少。且该类型的驱油剂对地下水具有污染性,对储层结构具有破坏性,从而限制了其应用的范围。大庆油田在2014年开始推广应用,目前多数先导区内三元复合驱生产阶段还未结束,因此能够从整个开发阶段对油井生产特征进行评价的地区较少。
现有技术方案更多的是在实验室内以实际岩心或者人造岩心进行模拟试验,分析驱油剂的驱替效率,确定不同驱油剂之间的比例,并没有对实际油井生产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的文献。近期的文献中,有刘哲宇等(2016)利用岩心样品进行三元复合驱组分协同作用规律的研究,程杰成等(2016)利用油井采出液浓度预测结垢特征,王俊等(2016)利用模拟的原油乳状液以分析弱碱的乳化稳定性,赵树成(2017)利用水平井按照不同的开发措施进行现场试验。卿华等(2017)在室内对强碱三元复合驱的采收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吴凡等(2018)利用平板模型模拟三元复合驱的靶向输送技术。均没有提出能够对实际的油井生产情况进行定量化评价的计算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对三元复合驱替效果的分析多依赖于岩心样品或者人造砂岩样品,并不符合真实油藏条件下油井的生产实际,得到的结论较为片面,且不同样品之间的没有对比性,或者可对比性较差。且三元复合驱作为化学驱替方式的一种类型,能够评价油井生产特征的参数有多个,包括累计产油量、产水率、水油比等,但每一个参数只能反映油井生产的某一方面特征,不能实现定量化的评价,不能为后期油井生产措施的调整提供准确的依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三元复合驱替效果定量化评价方法,数据来源于真实的油井生产数据,通过对油井生产特征的描述,选择了反应油井生产情况的6个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参数的权重值,进而确定了综合评价油井生产情况的定量化评价计算公式,能够实现不同油井生产情况的定量化对比,为后续分析油井生产特征差异性及提出生产措施调整方案提供依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477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适用于稠油油藏的驱油方法
- 下一篇:一种基于极限限流设计的压裂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