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分层收液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47778.1 | 申请日: | 2019-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847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刘德峰;池汝安;张臻悦;陈卓;池晓汪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3/04 | 分类号: | C22B3/04;C22B3/02;C22B5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董德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化壳 淋积型 稀土 原地 浸出 分层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分层收液系统,矿体(4)自上至下依次为腐殖层(2)、全风化层和半风化层,其特征在于,包括在矿体(4)厚度的1/3处、2/3处和半风化层与基岩交界面下方5~15cm处沿矿体(4)走向分别布置的一层收液导流孔组,与各层收液导流孔组一一对应的集液沟以及设置于山谷中的集液池;
收液导流孔组均包括多个平行且间隔布置的收液导流孔,三层收液导流孔组的收液导流孔自上至下分别为上层收液导流孔(5)、中层收液导流孔(6)和下层收液导流孔(7),所述收液导流孔的深度为山脊顶端到边坡收液导流孔出口的水平距离,所述上层收液导流孔(5)、中层收液导流孔(6)和下层收液导流孔(7)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交替排布,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中层收液导流孔(6)对称轴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上层收液导流孔(5)和下层收液导流孔(7),所述收液导流孔形成菱形收液网络(8);
所述集液沟均环绕所述矿体(4)设置,且位于对应的所述收液导流孔组下方20~50cm处;
所述集液沟均通过管道与所述集液池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分层收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液导流孔与水平面的锐夹角为2~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分层收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液导流孔中均设有引流管,且所述引流管伸出腐殖层(2)0.5~1m,其出口端位于对应的所述集液沟的上方,所述引流管为PVC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分层收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液导流孔的长度为25~250m,直径为5~8cm,每一层收液导流孔组内相邻的收液导流孔的孔间距为0.5~1.5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分层收液系统,其特征在于,上中下三层所述集液沟的深度分别为10~40cm、20~50cm、30~60cm,宽度分别为10~40cm、20~50cm、30~60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分层收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沟内设有防水层。
7.一种厚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分层收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沿着矿体(4)表面按网格布注液井(1),深度达到半风化层,并在每个注液井(1)内安插一根PVC管;
S2.在矿体(4)厚度的1/3处、2/3处和半风化层与基岩交界面下方5~15cm处,沿矿体(4)走向分别钻取一排平行的收液导流孔,每排收液导流孔组成收液导流孔组,三层收液导流孔组的收液导流孔自上至下分别为上层收液导流孔(5)、中层收液导流孔(6)和下层收液导流孔(7),在每个收液导流孔中安插PVC管,所述上层收液导流孔(5)、中层收液导流孔(6)和下层收液导流孔(7)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交替排布,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中层收液导流孔(6)对称轴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上层收液导流孔(5)和下层收液导流孔(7),所述收液导流孔形成菱形收液网络(8);
S3.在矿体(4)边坡的每层收液导流孔下方20~50cm处环所述矿体(4)分别构筑集液沟,收集自每层收液导流管中流出的浸出液;
S4.在山谷下游构筑集液池,通过管道将三层集液沟中的浸出液引流至集液池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工程大学,未经武汉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4777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