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汽车阻燃电池壳上盖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50460.9 | 申请日: | 2019-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525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陈梓山;胡淼;冯浩宇;李彦波;陈雨;张展;裴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凌云工业科技有限公司凌云汽车技术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7/02 | 分类号: | C08L67/02;C08L51/06;C08L33/08;C08L85/02;C08K13/04;C08K7/26;C08K3/26;C08K3/36;C08K5/5397;C08K7/06;C08K3/3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孟玉寒 |
地址: | 201708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电磁 屏蔽 功能 汽车 阻燃 电池 壳上盖 制备 方法 | ||
一种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汽车阻燃电池壳上盖的制备方法,采用PET改性材料制备阻燃电池壳上盖,PET改性材料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65‑75wt%的PET,5‑20wt%的导电纤维,3‑6wt%的空心微珠,8‑13 wt%的阻燃剂,1‑3wt%的增韧剂和0.5‑2wt%的加工助剂;包括如下步骤:a、将配方量的原料PET、导电纤维、空心微珠、阻燃剂、增韧剂和加工助剂均匀共混后挤出得到PET改性材料坯料;b、将制备的料坯置于模具中,通过液压机施加一定的压力,模压制得汽车阻燃电池壳上盖。本发明材料和方法制备的新能源汽车阻燃电池壳上盖具有优异的电磁屏蔽功能、密度低、高阻燃性且力学强度优异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电池壳上盖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汽车阻燃电池壳上盖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使用动力电池的电动汽车基于节能减重的考虑越来越多的采用一些轻量化的高分子复合材料,这些材料的阻燃性能和电磁屏蔽性能往往较差。而电动汽车相较于传统汽车采用高电压大功率的动力电池,动力电池壳的电磁屏蔽效果对于整车的电磁兼容性影响就不容忽视。此外,高分子复合材料往往难以满足GB/T 31467.3-2015中苛刻的阻燃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现有技术弊端,提供一种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汽车阻燃电池壳上盖的制备方法,采用轻量高阻燃的导电PET改性材料和方法制备的新能源汽车阻燃电池壳上盖具有电磁屏蔽功能、密度低、高阻燃性且力学强度优异的优点。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汽车阻燃电池壳上盖的制备方法,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改性材料制备阻燃电池壳上盖,所述PET改性材料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65-75wt%的PET,5-20wt%的导电纤维,3-6wt%的空心微珠,8-13wt%的阻燃剂,1-3wt%的增韧剂和0.5-2wt%的加工助剂;所述电池壳上盖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配方量的原料:PET、导电纤维、空心微珠、阻燃剂、增韧剂和、加工助剂均匀共混后挤出得到轻量高阻燃的导电PET改性材料坯料;
b、将所述步骤a制备的料坯置于具有一定温度的模具中,通过液压机施加一定的压力,并保压一定时间,模压制得新能源汽车阻燃电池壳上盖。
上述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汽车阻燃电池壳上盖的制备方法,所述阻燃剂为磷系阻燃剂与金属化合物、氧化物的组合阻燃剂,三者添加的重量比为(6-7):2:1,所述磷系阻燃剂为聚硫代苯基膦酸酯或苯基二羧苯基氧化磷,所述金属氧化物为碳酸锌或磷酸锆,所述氧化物为二氧化硅。
上述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汽车阻燃电池壳上盖的制备方法,所述导电纤维为不锈钢纤维、碳纤维或铜纤维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其直径为3-20μm。
上述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汽车阻燃电池壳上盖的制备方法,所述增韧剂为丙烯酸正丁酯-缩水甘油酯或者POE-g-GMA。
上述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汽车阻燃电池壳上盖的制备方法,所述加工助剂为三乙二醇醚-二(3-叔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丙酸酯、硬脂酸镁或聚丙烯蜡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上述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汽车阻燃电池壳上盖的制备方法,所述空心微珠的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铝,其密度为0.5-0.8g/cm3。
上述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新能源汽车阻燃电池壳上盖的制备方法,所述步骤a中,各原料均匀共混后挤出是通过螺杆挤出机在230-260℃下均匀混合挤出的。
上述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新能源汽车阻燃电池壳上盖的制备方法,所述步骤b中,模具的温度为70-90℃,液压机施加的压力为6-10MPa,保压时间为60-110s。合适的模具温度保证材料成型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凌云工业科技有限公司凌云汽车技术分公司,未经上海凌云工业科技有限公司凌云汽车技术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504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