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步固化稳定化硫化砷渣和硫资源回收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51308.2 | 申请日: | 2019-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071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张静;李明洋;刘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01B17/06 | 分类号: | C01B17/06;C01F7/76;B09B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步 固化 稳定 硫化 资源 回收 方法 | ||
本文公开了一种同步固化稳定化硫化砷渣和硫资源回收的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水热法,通过引入矿化剂硫酸铝将砷渣快速转化成砷钠明矾石,对转化条件进行优化并评估砷钠明矾石的长期稳定性。钠明矾石是一类极其稳定的矿物,其化学式一般为NaAl3(SO4)2(OH)6,利用砷酸根(AsO43‑)与钠明矾石结构中的硫酸根(SO42‑)之间的类质同象取代而形成砷钠明矾石固溶体(NaAl3(SO4)2‑x(AsO4)x(OH)6),从而实现砷的固化和稳定化。实验结果表明砷钠明矾石固溶体中x可达到0.154,其砷的质量分数为2.85%,废渣的体积减容达60%以上;硫的回收率达到90%以上,其纯度超过95%。对砷钠明矾石固溶体的砷浸出毒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砷的浸出浓度为0.1~0.5mg/L,满足危险废弃物堆存要求,表明了该技术对砷渣的稳定化处理经济有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砷废渣的固化稳定化处理及硫磺的回收利用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高浓度含砷废液,对于这种高浓度含砷废酸主要是采用沉淀工艺处理,该工艺简单,处理效果好因此被广泛使用。然而过程中产生大量含砷废渣属于剧毒物质,其中包括硫化砷渣,分子式As2S3,成分As 60.9%,S 39.1%,天然产物称为雌黄,黄色或橙黄色固体。该物品剧毒,易致癌。易溶于碱金属氢氧化物、碳酸盐、与过氧化物和浓硝酸作用氧化成砷酸而溶解。在纯水中的溶解度1.81mol/L,严重超出危险废弃物毒性浸出标准限值(5mg/L)。由于这些含砷废渣凝胶颗粒小难过滤,在堆放过程中向空气中散发硫化氢气体,并且其中的砷极易被氧化释放到环境中,造成土壤、水体污染。对人类和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砷废渣不能得到妥善的处理和处置,不仅限制企业酸性废水的硫化处理工艺运行,而且砷渣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非常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含砷废渣的减容和稳定固化显得尤为重要,其固化稳定化技术更能够有效的对砷渣进行安全处置。
关于钠明矾石固砷的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据热力学手册,钠明矾石矿物的溶度积为2.00×10-80,显著低于砷酸钙化合物、砷铁共沉淀物、臭葱石的溶度积。钠明矾石矿物沉淀除砷,有望成为固砷的新的发展方向,具有潜在的环境意义。
目前含砷废渣的处理主要有两类方法,一类是通过稳定化、固化来降低砷渣的环境风险和毒性;另一类是将砷渣中的砷反应生成氧化砷、单质砷或者砷酸盐实现资源化回收利用。资源化处理又可分为火法处理与湿法处理两大类。火法处理主要包括氧化焙烧、还原焙烧及真空焙烧等;湿法主要有硫酸酸浸、硫酸铜置换法、硫酸铁法和碱浸法等。
对于含砷废渣的资源化,方法如下:
杜冬云等利用氧化脱硫浸出-酸化还原工艺,然后在酸性条件下加入氯化亚锡还原制备单质砷(杜冬云,崔杰,郭莉等.一种从硫化砷渣中回收单质砷的方法[Z].CN103388076B)。刘维等人以砷酸盐为原料,砷酸盐物料与碳质还原剂混合均匀后,置于惰性或还原气氛中,在负压条件下,进行还原焙烧,收集焙烧烟气,即得砷产品(刘维,梁超,焦芬等.一种含砷物料直接还原焙烧制备砷的方法[Z].CN106636678A)。马艳荣等将硫化砷渣碱溶后,并通过鼓入氧气将硫离子氧化生成单质,砷酸溶液再进行通入二氧化硫还原成亚砷酸溶液,亚砷酸溶液通过减压蒸馏和冷却结晶制备三氧化二砷(马艳荣.一种用硫化砷废渣制备三氧化二砷的方法[Z].CN102115166A)虽然砷渣废能够实现资源化,但是资源化的产品目前市场较少,且工艺过程复杂、能耗大,因此硫化砷渣的稳定化固化、安全填埋技术是目前亟需解决且更具现实意义。
砷废渣固化稳定化技术目前应用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513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