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IgG3检测试剂在制备结直肠癌诊断剂方面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54910.1 | 申请日: | 2019-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941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4 |
发明(设计)人: | 杨湘玲;温创宇;陈骏雄;刘瑞贤;李伟倩;张瀞丹;赵璐;徐重;刘焕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68 | 分类号: | G01N33/68;G01N33/57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万慧达律师事务所 11111 | 代理人: | 谢敏楠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igg3 检测 试剂 制备 直肠癌 诊断 方面 应用 | ||
IgG3检测试剂在制备结直肠癌诊断剂方面的应用。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涉及免疫球蛋白亚型中的IgG3的检测试剂在制备结直肠癌诊断或预后试剂/试剂盒中的应用。本发明研究发现,免疫球蛋白亚型中的IgG3在结肠直肠癌中高表达,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可信度。将IgG3作为结直肠癌诊断生物标记物,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优势,有利于提高结肠直肠癌的诊疗水平,有效防治结直肠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涉及IgG3的检测试剂在制备结肠直肠癌诊断试剂/试剂盒中的应用和一种结肠直肠癌诊断的试剂/试剂盒。
发明背景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是世界第二大癌症,其高发病率和致死率分别位于第三位和第四位。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三位和死亡率第五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治疗结直肠癌的关键。但是结直肠癌初期多数没有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多以“肠炎”就诊,使得大部分结直肠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肿瘤进展期,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其五年生存率不到20%,预后较差。因此,探索结直肠癌早期、快速、大规模的诊断方法,提高诊疗水平,是目前防治结直肠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的血清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免疫球蛋白是一种主要由浆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大型Y形蛋白质,具有多种免疫球蛋白亚型;更重要的是,免疫球蛋白的不同亚型在机体遭受感染时会出现波动变化;且与其他蛋白分子相比,免疫球蛋白具有更稳定的性质及更长的半衰期,这些特点使得血浆中不同免疫球蛋白亚型表达水平在感染及肿瘤等疾病诊断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
IgG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占70%-75%,也是最重要的抗感染分子。IgG是高度糖基化的蛋白质,IgG根据其分子主链(γ链)抗原性的差别及二硫键数目和位置的不同,可分为4个亚型,分别是IgG1,IgG2,IgG3和IgG4。各种亚型都有各自特性和不同的功能,IgG作用大多通过IgG亚型来完成。IgG1是IgG中最重要的亚型,具有很强的激活补体和结合吞噬能力。IgG1在血浆中含量最多,也是重组抗体药物应用最多的亚型。IgG2在对多糖抗原的免疫、应答中占优势。IgG3在对蛋白质及多肽类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中常常表现出比IgG1更高的亲和力。IgG4主要参与过敏反应。
由于IgG的每种亚型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在相应疾病发生时,需要对IgG的各亚型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得到相对准确的结果。近年来随着新适应症的拓展、新作用机制抗体药物的发现,IgG2、IgG4亚型的应用逐渐增多。然而关于IgG3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结肠直肠癌的分子标志物,以及该分子标志物的诊断试剂及其应用。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IgG3的检测试剂在制备结直肠癌诊断试剂或试剂盒中的应用。
本发明发明人收集了健康人血液(优选采用血浆样本)和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浆样本进行检测,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得到标准化的不同血浆促/抑炎因子丰度,非显而易见地发现,免疫球蛋白亚型IgG3差异表达,可以作为结直肠癌诊断生物标记物。
上述IgG3的检测试剂为检测IgG3的mRNA的表达量;或者检测IgG3蛋白的表达量,或者检测IgG3蛋白的生物活性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本发明中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IgG3的检测试剂为检测IgG3蛋白的表达量。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IgG3的表达量即表示IgG3在检测样品中的浓度;作为更优选的实施方式,表示IgG3在血浆中的浓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549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