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60834.5 | 申请日: | 2019-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985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郭文婷;向铮铮;卢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0413 | 分类号: | H04B7/0413;H04B7/045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 发送 方法 接收 装置 |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装置,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V2X,车联网,智能网联车,智能驾驶,自动驾驶等领域,能够尽可能避免相邻子信道的数据使用同样的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提升传输可靠性。包括:第一终端装置根据第一预编码粒度或第二预编码粒度对数据信道上的数据进行预编码,获得待发送的数据,其中,所述第一预编码粒度为子信道,所述第二预编码粒度小于所述子信道;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向第二终端装置发送所述待发送的数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是指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使用一个或多个发射天线和一个或多个接收天线。可以通过多天线来抑制信道衰落,同时可以增加系统容量。MIMO技术中,发送端需要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预编码,以对传输过程中的干扰,提升传输可靠性。具体地,发送端可以根据一定的预编码粒度在数据信道上划分预编码资源块组(precoding resource block bundling group,PRG),针对每一个PRG使用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
NR下行配置的预编码粒度为{2RB,4RB,宽带},主要适用于下行的帧结构,即数据信道带宽内的所有频域资源采用相同的预编码矩阵进行编码,此外,还可以以2个RB或者4个RB为单元划分PRG,进行预编码。
在侧行(sidelink)通信场景中,目前还没有应用MIMO技术的方案,也没有划分预编码资源块组的具体方案。由于侧行(Sidelink)链路上的帧结构与NR下行的帧结构不同,NR下行的预编码方案并不适用于侧行链路上的帧结构。按照NR下行的预编码方案在侧行通信中进行预编码,可能降低传输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装置,根据侧行链路的帧结构进行预编码,提升侧行链路上的数据传输可靠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装置根据第一预编码粒度或第二预编码粒度对数据信道上的数据进行预编码,获得待发送的数据,其中,第一预编码粒度为子信道,第二预编码粒度小于子信道;第一终端装置可以向第二终端装置发送所述待发送的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侧行链路的帧结构配置了不同与NR下行配置的预编码粒度,例如,第一预编码粒度和第二预编码粒度。进而可以根据第一预编码粒度和第二预编码粒度划分预编码资源块组,可以提升侧行链路上的传输可靠性。例如,根据子信道为粒度划分PRG后,一个子信道作为一个PRG进行预编码,即利用相同的预编码矩阵对同一个子信道上映射的数据进行预编码,尽可能避免跨子信道预编码,也即避免相邻子信道上的数据使用同样的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提升传输可靠性。另外,在窄带预编码方案中,可以根据子信道的带宽配置小于子信道的预编码粒度,采用小于子信道的粒度划分PRG进行预编码,不仅仅局限于NR下行配置的预编码粒度,适用于侧行链路的帧结构,配置的灵活性更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608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