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组份含氟疏水涂料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67236.0 | 申请日: | 2019-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642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陈保卫;杜庶铭;徐冬;高文君;张秩鸣;孙振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75/04 | 分类号: | C09D175/04;C09D7/65;C09D7/63;C08G18/62;C08F220/18;C08F220/14;C08F220/20;C08F220/22 |
代理公司: | 11352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福 |
地址: | 102209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底 涂料 含氟丙烯酸树脂 含氟聚丙烯酸酯 有机纳米粒子 超疏水涂层 超疏水涂料 质量百分比 超疏水性 疏水涂料 微米材料 有机纳米 固化剂 含氟醇 质量比 溶剂 含氟 涂覆 制备 固化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氟疏水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将含氟聚丙烯酸酯与有机纳米粒子结合,形成全有机超疏水涂料。该涂料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分:A组分为含氟丙烯酸树脂5‑50%,有机纳米或微米材料50‑75%,含氟醇0.1‑2%,溶剂5‑20%;B组分为固化剂。由A组分和B组分按照一定质量比混合制成。本涂料可涂覆于各种基底上,经固化后生成超疏水涂层,使基底具有超疏水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疏水涂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组份含氟全有机超疏水涂料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超疏水性是一种特殊的润湿性,一般指水滴在固体表面呈球状,接触角大于150度,滚动角小于10度。具有超疏水性质的表面,材料表面能越低,疏水性越好,且当低表面能材料具有微观粗糙结构时,水滴与材料之间会形成一层空气膜,阻碍水对材料表面的润湿,从而形成超疏水状态,产生“滴水不沾”的效果。这种超疏水性质使得超疏水材料具有防水、防腐蚀、防附着、防冰等优异的性质,广泛应用于自清洁、防水和油水分离等领域。
一般来说,超疏水性表面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制备:一种是在疏水材料表面(低表面能)上构建粗糙的微米-纳米结构;另一种是对粗糙表面上修饰低表面能的物质。然而,制备超疏水表面的工艺主要有溶胶凝胶法、气相沉积法、刻蚀法、模板法、阳极氧化法等。大部分超疏水材料不仅制备工艺复杂,而且材料表面的微结构极易被破坏,使超疏水性在使用过程中难以保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氟丙烯酸聚氨酯类双组分超疏水涂料,可以通过常规的涂料施工方法,如喷涂、滚涂、刷涂等,获得超疏水表面。丙烯酸类聚氨酯有着良好的耐候性、耐老化性、耐磨性、韧性、硬度等涂料性质。通过引入含氟单元,利用氟原子效应,一方面极大地降低涂料中树脂的表面能,另一方面提高涂料的耐候性、耐老化性。同时配方中引入含氟醇单元,可以进一步提升涂料的疏水性,可使涂料整体由高疏水(水接触角<150°)提升到超疏水(水接触角>150°)。同时通过引入有机纳米粒子,构筑具有“荷叶效应”的微纳结构,形成全有机超疏水涂料。其中,含氟聚丙烯酸树脂为涂料提供基本的疏水性,以及形成纳米粒子构筑微观形貌的基底;有机纳米粒子形成微纳复合结构,具有微观的结构孔洞和沟槽形貌,提供超疏水的性质。有机纳米粒子与有机含氟树脂形成的全有机超疏水涂料,具有有机材料的良好的韧性,以及有机材料间的良好结合力,能够使涂料形成的微纳结构保持较长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如下方案:
(1)一种双组份含氟疏水涂料,包括由A组分和B组分。A组分为含氟丙烯酸树脂5-50%,有机纳米或微米材料50-75%,含氟醇0.1-2%,溶剂5-20%;B组分为固化剂。
(2)根据(1)所述的疏水涂料,A组分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将丙烯酸酯类单体、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功能单体、引发剂、溶剂加入到反应容器中,往反应容器中充入氮气或氩气等惰性保护气体,在40~150℃温度下搅拌反应1~72h;
②将有机纳米粒子和溶剂加入到反应器中,在一定搅拌速度下分散,然后超声处理;
③将②中的经处理的有机纳米粒子,加入①中并加入含氟醇,搅拌均匀,在10~150℃温度下处理0.1~48h,得到组分A。
(3)根据(1)或(2)所述的疏水涂料,所述B组分由含异氰酸酯基团的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所得,浓度为1%~100%。
(4)根据(1)-(3)任一项所述的疏水涂料,所述A组分与B组分的质量混合比例范围为50:1~1:10,例如50:1,40:1,20:1,10:1,5:1,2:1,1:1,1:2,1:3,1:4,1:5,1:6,1:7,1:8,1:9,1: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672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