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10kV配电线路的并联间隙的单相安装结构及其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68998.2 | 申请日: | 2019-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450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杨鑫;祝欢欢;钟淼龙;孙浩天;丁学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G7/20 | 分类号: | H02G7/20;G01R31/12 |
代理公司: | 长沙朕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3 | 代理人: | 何湘玲 |
地址: | 410114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10 kv 配电 线路 并联 间隙 单相 安装 结构 及其 测试 方法 | ||
1.一种10kV配电线路的并联间隙的单相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10kV配电线路中,同一基杆塔的一回线路仅在一相安装并联间隙,左右相邻的二基杆塔的两个并联间隙分别安装在三相中的另外两相,每三基相邻杆塔配合安装一组三个并联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0kV配电线路的并联间隙的单相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联间隙并联在绝缘子或绝缘子串上,由两个电极构成,一个电极安装在高压侧,一个电极安装在地电位侧,所述并联间隙的间隙距离小于所述绝缘子或绝缘子串的结构高度,所述两个电极均为不锈钢材料的球形电极,两个电极为球对球的间隙安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0kV配电线路的并联间隙的单相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10kV配电线路中的杆塔位于感应雷过电压影响区域时,所述并联间隙的放电电压为111.2kV;当所述10kV配电线路中的杆塔位于直击雷影响区域时,所述并联间隙安装的并联间隙的放电电压为83.4kV。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10kV配电线路的并联间隙的单相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10kV配电线路中的杆塔位于感应雷过电压影响区域时,采用电极的球直径为25mm时,所述并联间隙安装的间隙距离为189.45mm~203.79mm;当所述10kV配电线路中的杆塔位于直击雷影响区域时,采用电极的球直径为25mm时,所述并联间隙安装的间隙距离为147.19mm~161.14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10kV配电线路的并联间隙的单相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击雷影响区域为空旷地带和\或山区;所述感应雷过电压影响区域为除直击雷影响区域之外的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10kV配电线路的并联间隙的单相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10kV配电线路中的多基杆塔以相邻的三基杆塔为一杆塔组,同一10kV配电线路中所有杆塔组中三相的三个并联间隙的次序相同。
7.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10kV配电线路的并联间隙的单相安装结构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仿真软件中模拟10kV配电线路中安装所述并联间隙的单相安装结构,进行仿真,得到并联间隙的单相安装结构的感应雷和直击雷下的10kV配电线路的感应雷击跳闸率以及直击雷下的反击跳闸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10kV配电线路的并联间隙的单相安装结构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雷击跳闸率n1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得到:
n1=NP1η (1)
式(1)中:N为某一定长度配电线路周围每年遭受雷击的次数,P1为雷电流幅值大于反击耐雷水平I的概率,η为建弧率;
所述直击雷下的反击跳闸率n2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得到:
n2=N1P1gη (2)
式(2)中:N1为某一定长度配电线路每年遭受雷击的次数,P1为雷电流幅值大于反击耐雷水平I的概率,η为建弧率,g为雷电击中配电线路杆塔的击杆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10kV配电线路的并联间隙的单相安装结构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弧率η计算公式如下:
η=4.5E0.75-14(%) (3)
式(3)中:E为绝缘子的平均运行电位梯度,单位为kV/m;在10kV配电线路中,
式(4)中:UN为线路额定电压,单位为kV;l1为绝缘子的放电距离或并联间隙放电距离,单位为m;l2为横担线路的线间距离,单位为m。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10kV配电线路的并联间隙的单相安装结构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雷电流幅值大于反击耐雷水平I的概率P1计算公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理工大学,未经长沙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6899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