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落水集装箱定位及上浮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72165.3 | 申请日: | 2019-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666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袁东林;顾彩香;邓伟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B35/00 | 分类号: | B63B35/00;B63B22/00;G01S1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互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32 | 代理人: | 成秋丽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落水 集装箱 定位 上浮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落水集装箱定位及上浮装置,利用双定位和双浮力的优势,快速将落实集装箱准确定位及迅速上浮。所述浮力材料装有GPS定位芯片,所述集气气囊上浮到海平面起到二次定位作用;所述浮标材料装置在集装箱落水后,浮力材料将带动高压刻度气管上浮,所述集气气囊收集CO2气体和浮力材料一起为高压刻度气管提供双重浮力;所述高压刻度气管上的刻度判断落水集装箱位置,通过高压刻度气管送气给上浮气囊,所述上浮气囊的浮力带动落水集装箱上浮至海平面。本发明能克服落水集装箱定位困难及打捞不方便等问题,该发明操作方便、不影响通航。无需人员或机器人潜水,可以快速地将落水的集装箱上浮至海平面,提高打捞效率,减少船东的经济损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工程技术,属于水下打捞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落水集装箱定位及上浮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集装箱运输方式在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由于水路运输相对安全性较高、且运输费用较低,所以是集装箱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内河与近海行驶着为数众多的集装箱运输船,由于恶劣气象条件、不利的航道条件、密集的船舶交通流分布、以及船舶驾驶人员的操作失误等原因,经常会造成集装箱落水事故。如果不及时打捞沉入水底的集装箱,不仅会造成货物损失,还会对航道安全带来潜在的危险。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危险品集装箱的运量在逐渐增加,这类货物通常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性、有毒性,一旦落水,将对生态环境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因此,对落水集装箱及时进行快速探测与打捞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落水集装箱定位分为主动探测和浮标定位两大类。主动探测类通常采用成像声纳、激光成像技术对落水集装箱进行水下探测,主动探测类受水下环境影响较大,不能准确定位。浮标定位类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由船员及时对落水集装箱投放定位装置,这种定位在恶劣气象条件、或是船舶发生碰撞等不利情况下,船员很难做到及时投放,从而造成无法定位。第二种采用了入水自动充气装置,每次发生作用后都需要更换充气装置,且所占体积较大,不便存放安装。
集装箱上浮方式主要是人员下潜和机器人下潜:人员下潜安装上浮装置比较精准,但人员下潜受海洋环境及水下深度的影响较大,且下潜风险较高,一般不到特殊时刻是不会选用人员下潜打捞集装箱。机器人下潜是通过水下机器人把上浮装置安装到水下集装箱,机器人下潜解决了人员下潜的高危性,但是水下机器在水下工作较为复杂,操作性困难且效率低、造价高。
针对目前落水集装箱探测定位和打捞上浮的技术存在的不足,发明一种新型的落水集装箱探测定位及上浮方法,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是十分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落水集装箱定位困难及打捞不方便,提供一种落水集装箱定位及上浮装置,该发明落水集装箱定位及打捞装置操作方便、不影响通航。无需人员或机器人潜水,可以快速地将落水的集装箱上浮至海平面,提高打捞效率,减少船东的经济损失。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集装箱定位及上浮装置,包括浮标定位装置、高压刻度气管和上浮气囊装置。其中,所述浮标定位装置,主要包括水溶性线、浮力材料、GPS定位芯片、CO2反应装置、疏水通气膜和集气气囊,所述水溶性线连接上浮气囊环和浮力材料,所述浮力材料下端是连接口,所述连接口连接高压刻度气管,所述GPS定位芯片固定在浮力材料内部,所述产生CO2反应装置内部包含硫酸铝和碳酸氢钠混合物、吸水棉,所述吸水棉在反应装置内部另一端固定浮力材料外端接触海水,所述疏水通气膜与产生CO2反应装置顶端相连,所述集气气囊与CO2反应装置连接。
所述高压刻度气管上端用气管口塞封口固定在漂浮材料内,所述高压刻度气管下端与上浮气囊相连,所述温差水溶性线与上浮气囊环连接用于固定高压刻度气管。
所述上浮气囊装置主要包括上浮气囊、上浮气囊环、上浮气囊角环、缆绳和缆绳锁扣,所述上浮气囊与高压刻度气管相连,所述上浮气囊环和温差水溶性线相连接,所述上浮气囊角环连接缆绳,所述缆绳连接缆绳锁扣,所述缆绳锁扣与缆绳连接集装箱角件。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事大学,未经上海海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7216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潜式海上储能装置及输电方法
- 下一篇:一种无线充电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