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态河道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74570.9 | 申请日: | 2019-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827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张荣勇;刘坤亮;张健生;张荣;卢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市锡山三建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11/06;E02B3/02;E02B3/12;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态 河道 | ||
本发明涉及治理段河道治理,公开了一种生态治理段河道,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治理段河道和位于治理段河道两侧的护坡,治理段河道的两端分别设有挡水墙,治理段河道的底部铺设有基底层,治理段河道内灌有洁净水体,水体内设有生态床,基底层上铺设有第一混凝土层,第一混凝土层上铺设有若干送水总管,相邻送水总管之间设有若干支撑柱,支撑柱上铺设有第二混凝土层,送水总管上连通有若干出水管,出水管穿过第二混凝土层并进入接近水体内,挡水墙上设有若干水泵,水泵的出水口连通于送水总管,水泵的进水口连通有进水管。本发明具有增大淤泥接触氧气的面积,从而提高淤泥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速度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道治理,特别涉及一种生态河道。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规模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某些城市河道受到生活垃圾以及工业垃圾的影响,会出现夹杂恶臭、漂浮垃圾等问题。现有技术中,对于河道的清理,较为常见的是工作人员乘坐小船,通过小船对河道内的漂浮物进行打捞,以此实现对河道的简单清理。
但是,仅仅是通过打捞的方式只能对河道内的漂浮物进行清理,无法解决污染河道夹杂恶臭、混浊不堪、清水少中水多、富营养化等问题,水质仍旧无法得到改善。
目前,公告号为CN102966071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浅流再生水河道原位治理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选取一段直立陡坡的三面光城市硬质河道,枯水季节时在该河道的上游及下游设坝拦蓄,对该段河道进行生态清淤,并进行暴晒;
(2)、平行于河岸方向,在河道两岸种植低杆的挺水植物带;
(3)、在该段河道底部铺设砾石层,共布设两层,位于下层的砾石层选用粒径为80~100mm的砾石,高度为10~15cm,位于上层的砾石层选用粒径为15~25mm的砾石,高度为15~20cm;
(4)、在上层砾石层上方垂直于水面布置填料层,所述填料层由人工生物填料和复合纳米纤维填料组成,人工生物填料与复合纳米纤维填料垂直于水面交替布置;人工生物填料采用弹性填料或组合填料,所述弹性填料为毛刷状生物填料,组合填料为盘状和植物纤维丝组合型生物填料;所述复合纳米纤维填料采用纳米二氧化钛复合光催化材料;
(5)、拆除该段河道上游和下游临时搭建的拦截坝,在该段河道上游建橡皮坝,对治理河道的水位进行调节,使治理河道内的水深小于等于30cm;橡皮坝在平水期和枯水期可以调节治理河段内水位,在汛期放空,不会影响河流的泄洪能力。
这种浅流再生水河道原位治理方法在进行河道治理时,砾石床具有截留、吸附污染物的作用;人工生物填料与砾石床表面能形成生物膜,有利于对河道水体各种污染物的去除;紫外光能激发复合纳米纤维填料中的二氧化钛产生光催化氧化反应,对水体中难降解有机物进行去除;治理河段水深控制在30cm以内有利于提升水体溶解氧含量,促进紫外光的穿透,充分发挥光催化降解作用,加强对有机物的降解;河道两岸种植低杆挺水植物带,可有效拦截面源污染。
但是在实际治理过程中,新构成的水体在长时间使用后,其内部仍旧会产生淤泥,淤泥会堆积在河道的底部,无法与氧气接触,从而再次产生恶臭等现象,而上述方法无法对河道底部的淤泥进行处理,因此无法从长远意义上达到河道治理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态河道,具有增大淤泥接触氧气的面积,从而提高淤泥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速度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市锡山三建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市锡山三建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7457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