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织物无废纱起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76253.0 | 申请日: | 2019-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521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孙平范;肖运全;李帅君;平学飞;高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B15/88 | 分类号: | D04B15/88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赵芳;俞昊文 |
地址: | 315300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织物 无废纱起底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织物无废纱起底方法,使用具备前针床和后针床相对的且装备有自动穿线板的针织横机,先采用正式织片的主纱起底编织一行,再编织圆筒一行或两行,两行即前后针床各一行,然后用自动穿线板开始起底牵拉织片,形成无废纱的针织物的起底方法。本发明无需编织废纱拆线组织过渡,从而省去了废纱和拆线等工序,极大的降低了编织成本和人工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横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针织物无废纱起底方法。
背景技术
针织横机要完成一个完整织片的编织,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织片主要由起头废纱、拆线、起底、圆筒(空转)、罗纹、大身等部分组成;因针织物在成圈后的牵拉输出过程,是将成形的针织物给予一定的牵引力从成圈区域中牵引出来。因针织横机中针床口与牵引装置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针织物编织下来时不可能马上就被牵引装置所夹持,此时若直接进行织片的正常编织,则刚编织下的织片(即未被高位罗拉所夹持住的织片)由于缺乏均匀的牵引力上浮而使编织出的织片不平整,因此影响了织片的整片编织效果;即只有在牵引状态下才能顺利地对织片进行编织。因此在进入正式编织针织物之前需要编织起底过渡织物。配备有钩针起底板装置的横机起头方法用橡筋纱编织罗纹起头。
例如1×1罗纹(见图1、图2),2×1罗纹(见图3、图4),2×2罗纹(见图5、图6),3×2罗纹(见图7、图8),3×3罗纹(见图9、图10)等几种。常见的罗纹起头方法,编织起头时橡筋纱交叉钩挂于前后针床,起底板钩针将交叉钩挂于前后针床的橡筋纱钩住牵引下拉,然后纵向继续编织长度约为10-15mm的废纱作为起底过渡织物,起底板把织片牵拉到高位罗拉夹持牵引后起底板钩针脱离织片的起底橡筋纱线圈。
另一种没有配备起底装置的横机需要编织长度约为25-35mm的过渡织物起底,在过渡织物被针床口下面的高位罗拉夹持后,织片才能获得一定的牵引力后进入正式的编织。于是,每编织一片织片便需要编织10-35mm的过渡织物进行过渡,织片编织完成后,工人又需要将织片上的过渡织物(废纱)拆掉。由此可知,现有的针织横机开始编织前必须借助废纱来实现织片的整体编织,这样不仅降低了整体的工作效率,而且还浪费了纱线。
另一种手摇横机的起底方式,是利用织片的主纱起底组织手摇编织一行起底纱,然后手动把穿线板的针齿穿入编织钩挂于所述前后针床的起底线圈横列,手动穿入封锁钢线,是在没有编织下一行圆筒组织前牵拉起底的,如图示1-5中的罗纹起头方法,穿线板下方挂上重物牵拉织片,然后继续手摇编织圆筒、罗纹、大身等。此方法虽然是不用废纱的起底,但是编织出来的织片起口比较松,不紧密、不圆顺、不美观,无法达到目前的织片品质要求,手摇横机和手动起底的方式因效率低下,织片效果差,目前已经被淘汰了。
基于以上技术问题,目前的情形是:大多数针织横机的制造商和使用者对采用起底装置的起底方法进行织片的起底都是不实用的,还是沿用废纱牵引方法进行织片起底,行业内缺乏有效的方案对针织横机的起底装置和起底方法进行设计和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无需编织废纱拆线组织过渡的针织物无废纱起底方法。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针织物无废纱起底方法,使用具备前针床和后针床相对的且装备有自动穿线板的针织横机,先采用正式织片的主纱起底编织一行,再编织圆筒一行或两行,两行即前后针床各一行,然后用自动穿线板开始起底牵拉织片,形成无废纱的针织物的起底方法。
进一步的,正式织片主纱起底时,编织钩挂于所述前后针床的起底线圈横列,纵向上继续编织圆筒一行或两行,然后自动穿线板将针齿依次插入挂钩于前后针床的线圈之间,并将自动穿线板端部的钢线依次穿入每个针齿顶部的针圈,使存入针齿之间的线圈锁住于针齿和钢线之间,并牵引住下拉,此时织片的起底已经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762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