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位碎屑流多级自适应障桩群减灾结构及实施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81900.7 | 申请日: | 2019-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932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沛;殷跃平;朱赛楠;张楠;高强;张仕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
主分类号: | E02B7/00 | 分类号: | E02B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位 碎屑 多级 自适应 障桩群 减灾 结构 实施 方法 | ||
1.一种高位碎屑流多级自适应障桩群减灾结构,包括:第一排马蹄形钢筋混凝土障桩(1)、第二排矩形钢筋混凝土障桩(2)、以及第三排矩形钢筋混凝土护底桩(3);桩顶布设主动消能网(4);主动消能网(4)包括横向支撑绳(4-1)和纵向支撑绳(4-2);其中,横向支撑绳(4-1)在马蹄形钢筋混凝土障桩(1)与马蹄形钢筋混凝土障桩(1)之间、矩形钢筋混凝土障桩(2)与矩形钢筋混凝土障桩(2)之间以及矩形钢筋混凝土护底桩(3)与矩形钢筋混凝土护底桩(3)之间时是通过桩顶支座(6)连接,当横向支撑绳(4-1)处于山体(5)与马蹄形钢筋混凝土障桩(1)之间、山体(5)与矩形钢筋混凝土障桩(2)之间以及山体(5)与矩形钢筋混凝土护底桩(3)之间时,是通过桩顶支座(6)与埋设于山体(5)内部的锚杆(7)连接,且所述横向支撑绳(4-1)上设置有耗能器(8);
所述矩形钢筋混凝土护底桩(3)与矩形钢筋混凝土障桩(2)之间的距离L为20~50 m;
靠山侧横向支撑绳锚固位置不高于桩顶位置;
所述矩形钢筋混凝土护底桩(3)截面面积为矩形钢筋混凝土障桩(2)截面面积的1/16~1/36;
所述矩形钢筋混凝土护底桩(3)高度为矩形钢筋混凝土障桩(2)高度的1/30~1/15;
所述高位碎屑流多级自适应障桩群左右对称设置,其中轴线沿山地纵坡布置,马蹄形钢筋混凝土障桩(1)与矩形钢筋混凝土障桩(2)呈前后交错布置,矩形钢筋混凝土障桩(2)与矩形钢筋混凝土护底桩(3)呈沿纵向平行布置;
包括:主动消能网(4)覆盖于第一排马蹄形钢筋混凝土障桩(1)和第二排矩形钢筋混凝土障桩(2)顶部及矩形钢筋混凝土护底桩(3)顶部;主动消能网(4)两侧及尾侧密贴周边山体(5);
具体施工步骤如下:第一步骤:安全防护,将主动消能网完全封闭覆盖碎屑流发生部位,并进行边界锚固;利用位移计、裂缝计或/和边坡雷达加强该覆盖区的变形监测;第二步骤:临时固坡,利用风钻施工布设锚杆,进一步稳定覆盖区内松散体;第三步骤:测量定位,确定障桩和护底桩的位置;第四步骤:施工障桩和护底桩,此时,吊装预制好的障桩和护底桩,并安装于基岩上,在安装部位二次注浆;第五步骤:分级提升主动消能网,待障桩和护底桩达到二次注浆75%以上的强度后,松弛障桩附近的主动消能网,即减少边界锚固,提升主动消能网至障桩、护底桩顶部覆盖;第六步骤:二次加固,锚杆加固主动消能网靠山侧边界,安装调整好障桩和护底桩顶部与主动消能网之间的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未经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8190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