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移动终端的折叠铰链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86230.8 | 申请日: | 2019-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104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陈荣;许钰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环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11/04 | 分类号: | F16C11/04;F16C11/10;H04M1/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韦恩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5 | 代理人: | 李华双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侧壳体 中间壳体 柔性屏 限定机构 移动终端 折叠铰链 虚拟轴 转轴 转动 活动连接 机构设置 壳体内部 同步关闭 施加力 手感 开合 密封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柔性屏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移动终端的折叠铰链,包括中间壳体、两个外侧壳体、两个合屏机构、两个转轴限定机构以及两个虚拟轴机构,两个外侧壳体通过合屏机构活动连接在中间壳体的两侧并以中间壳体为轴进行转动,转轴限定机构和虚拟轴机构设置在合屏机构的两侧并跟随合屏机构进行转动。这样会有以下优点1、只需要对其中一个外侧壳体施加力就能达到两个外侧壳体同步打开以及同步关闭的效果;2、可以对中间壳体与外侧壳体进行密封,减少灰尘进入壳体内部的可能性;3、使人们在打开柔性屏的时候各个面板更加稳定,提高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4、使人们在使用该柔性屏进行开合的过程中手感更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柔性屏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应用于移动终端的折叠铰链。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生活中,由于对屏幕的要求越来越高,柔性屏也就相对应的被研发了出来,柔性屏幕的成功量产不仅利于新一代高端智能手机的制造,也因其低功耗、可弯曲的特性对可穿戴式设备的应用带来深远的影响。
但是将柔性屏应用于手机上时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屏幕在开合的时候不方便同时进行开合,导致人们使用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不方便;
2、现有机体打开以及闭合后固定效果不好,很容易在使用时自动闭合,或者在闭合的过程中自动打开,到时使用效果不好。
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应用于移动终端的折叠铰链。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移动终端的折叠铰链,解决了以上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移动终端的折叠铰链,包括中间壳体、两个外侧壳体、两个合屏机构、两个转轴限定机构以及两个虚拟轴机构,两个所述外侧壳体通过合屏机构活动连接在中间壳体的两侧并以中间壳体为轴进行转动,所述转轴限定机构和虚拟轴机构设置在合屏机构的两侧并跟随合屏机构进行转动,所述中间壳体的顶部设置有三个弧形爪以及四个固定件,三个所述弧形爪设置在中间壳体的两侧以及中部位置,所述四个固定件设置在中间壳体的中部,每个固定件上开设有两个孔。
每个所述合屏机构包括两个固定座、固定台、四个扭力片以及四个连动杆一,两个所述固定座与两个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台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两个轴二,四个所述轴二远离固定台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轴三,四个所述轴三分别活动连接在两个固定件中的两个孔内且可以在固定件上进行转动,所述固定台的两个侧面均开设有半环齿一,每两个所述扭力片相邻的孔洞分别与两个同侧轴三活动连接且轴三可以在扭力片内部转动,每两个所述连动杆一相邻的孔洞分别与两个同侧轴三活动连接,且连动杆一位于扭力片的内侧,每两个所述连动杆一相对应的一侧均开设有半环齿二,四个所述连动杆一互相远离一端的孔内部均活动连接有轴四,四个所述轴四的内端均固定连接有轴五,四个轴四分别与四个扭力片互相远离一端的孔洞活动连接并可以在扭力片的内部进行转动,每两个轴五对应的一端通过连动杆二固定连接,两个连动杆二对应的一侧均开设有半环齿三,两个所述半环齿三与两个半环齿一啮合连接且进行反方向运动。
每个所述合屏机构还包括四个定位台,四个定位台两两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外侧壳体的顶部,每个所述外侧壳体上的两个定位台对应一侧的底部均开设有方槽,每个所述方槽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插板,每两个插板对应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每两个连接板对应的一侧均开设有滑槽一,每两个所述连动杆二远离一端的孔内均活动连接有滑板一,每个所述滑板一的两端分别滑动连接在对应的两个滑槽一内并可以在滑板的内部进行滑动。
所述合屏机构还包括六个定位片,定位片的两端均开设有圆孔,其中两个定位环的四个圆孔分别与四个轴一活动连接,另外四个所述定位片相互靠近的四个圆孔分别与四个轴一活动连接,四个所述定位片相互远离的四个圆孔分别与四个轴五活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环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环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862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