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旋转式的昆虫捕捉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87141.5 | 申请日: | 2019-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529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2 |
发明(设计)人: | 金道超;姚茂元;李娟;沈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M1/00 | 分类号: | A01M1/0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李龙;程新敏 |
地址: | 550025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漏斗 昆虫 存储盒 爬行类昆虫 昆虫捕捉装置 驱动马达 捕捉 旋转式 外围 底部端面 防潮密封 光滑端面 转动安装 挡板 电源线 环绕状 壳顶部 连接槽 攀爬 外壁 空闲 存储 配合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旋转式的昆虫捕捉装置,包括进虫漏斗和昆虫存储盒;所述进虫漏斗底部外围呈环绕状开设有一处连接槽,且防潮密封壳顶部连接于进虫漏斗底部端面外围;所述昆虫存储盒外壁上开设有一处排虫口,且挡板转动安装于排虫口部位处;所述驱动马达位于昆虫存储盒顶部,且驱动马达通过电源线与控制开关相连;本发明可在爬行类昆虫落入进虫漏斗内部时,通过进虫漏斗光滑端面增大爬行类昆虫攀爬逃离难度,使昆虫位于进虫漏斗底部,保障爬行类昆虫捕捉效果;并配合昆虫存储盒使用,使进虫漏斗内部所捕捉的爬行类昆虫落入昆虫存储盒内部,通过昆虫存储盒对昆虫进行存储,将进虫漏斗底部空闲开来,保障进虫漏斗后续爬行类昆虫捕捉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昆虫捕捉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旋转式的昆虫捕捉装置。
背景技术
昆虫资源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近年来在生物医药、食品、保健品、饲料和化工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发掘昆虫对人类有益的一面,避免其造成的危害,需要进行广泛的田间,野外等昆虫的采集;只有采集到高质量和足够数量的昆虫标本,才能对昆虫开展广泛研究;昆虫捕捉装置可以参考CN105357961A号专利,其主要包括一个手柄通过三个部件(p1)、(p2)和(p3)与框架(GH)连接,这三个部件用于将该装置分成两个部分,以便除了允许对该装置进行折叠以外,还允许安装、拆卸和更换部件,并且其中,所述机械装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滑架(c),该滑架是由允许弹簧(m)传递力的不同部件构成的,一旦该弹簧松开,使一根杆(V)移动,该杆使三根横杆(T-1)、(T-2)和(T-3)依次滑动,这些横杆与一种弹性透气反弹织物(11)一起关闭该诱捕器,该诱捕器通过握把(12)使弹簧(m)缩回而手动地打开;现有类似的昆虫捕捉装置在使用时,对爬行类昆虫捕捉效果较差,通常采用人工手动对昆虫进行捕捉,由于爬行类昆虫普遍逃窜速度较快,需要消耗大量人员体力;并且由于爬行类昆虫善于攀爬的特性,捕捉后的昆虫容易发生逃逸,影响爬行类昆虫捕捉采集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旋转式的昆虫捕捉装置,以解决现有类似的昆虫捕捉装置在使用时,对爬行类昆虫捕捉效果较差,通常采用人工手动对昆虫进行捕捉,由于爬行类昆虫普遍逃窜速度较快,需要消耗大量人员体力;并且由于爬行类昆虫善于攀爬的特性,捕捉后的昆虫容易发生逃逸,影响爬行类昆虫捕捉采集效果的问题。
本发明旋转式的昆虫捕捉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旋转式的昆虫捕捉装置,包括进虫漏斗,昆虫存储盒,驱动马达和转盘;所述进虫漏斗底部外围呈环绕状开设有一处连接槽,且防潮密封壳顶部连接于进虫漏斗底部端面外围;所述昆虫存储盒外壁上开设有一处排虫口,且挡板转动安装于排虫口部位处;所述驱动马达位于昆虫存储盒顶部,且驱动马达通过电源线与控制开关相连;所述转盘安装于昆虫存储盒内部,且转盘与驱动马达相连;所述控制开关安装于昆虫存储盒顶部端面上,且控制开关通过电源线与储电池相连,并且储电池安装于昆虫存储盒顶部端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进虫漏斗为漏斗状结构,且进虫漏斗顶部漏斗状倾斜端面呈光滑状,并且进虫漏斗顶部端面与地面平齐,进虫漏斗底部埋设于地面以下。
进一步的,所述昆虫存储盒顶部开设有一处进虫口,且进虫漏斗底部与昆虫存储盒顶部进虫口相连通,并且昆虫存储盒内部为中空状。
进一步的,所述转盘为圆盘状结构,且转盘顶部与驱动马达传动连接,并且驱动马达安装在昆虫存储盒顶部端面上;所述转盘内部开设有一处圆弧状漏虫口,且转盘转动连接于昆虫存储盒顶部内壁上,并且转盘内部漏虫口与进虫口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防潮密封壳套装在昆虫存储盒外侧,且防潮密封壳顶部滑动安插于进虫漏斗底部外围所开设的连接槽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871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体电子漂及充电漂座
- 下一篇:一种森林智能捕虫监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