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常规烟道与余热回收双烟道共存时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89449.3 | 申请日: | 2019-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325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发明(设计)人: | 秦建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F27D1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集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4 | 代理人: | 周成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常规 烟道 余热 回收 共存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常规烟道与余热回收双烟道共存时的控制方法,首先对不同的煤气用量区域划分,确定余热锅炉引风机切入时的频率,将余热锅炉前的废气温度与炉内换热器后的废气温度进行比较,判断换热器后废气温度与余热锅炉前废气温度之比是否小于等于设定阀值,若是,则余热锅炉引风机频率上升,再次检测判断余热锅炉前废气温度是否上升,若是,则余热锅炉引风机频率继续上升,直至换热器后废气温度与余热锅炉前废气温度之比小于等于设定阀值,若否,则余热锅炉引风机频率下降。本发明优化双烟道加热炉的炉压控制,使炉压更加平稳,加热炉的燃耗、蒸汽回收指标进一步提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热工加热炉的炉压控制,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常规烟道与余热回收双烟道共存时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加热炉的炉压控制是决定加热炉燃烧效率的关键参数之一,过高的炉压使加热炉冒火严重并损坏炉门及其框架,甚至对耐材的寿命也有不利影响,过低的炉压会导致高温烟气迅速流失致使炉温烧不上去燃耗上升较快。因此,合理的炉压不仅有利于燃耗的控制,同时对炉区的设备、耐材、加热质量都有正面作用。
对于常规烟道的加热炉,其炉压控制是通过均热段的压力检测装置测量,并将炉压信号传至调节控制器,调节控制器对位于烟道内的烟道闸板进行开大或关小控制,从而确保理想的炉压控制,如图1所示。
对于双通道(常规烟道、余热锅炉烟道)的炉压控制以往只是用余热锅炉烟道内的排烟风机代替了原有的烟囱抽力,常规烟道上安装的阀门关闭从而确保烟气走余热锅炉烟道使余热回收最大化。但由于常规烟道发明关闭不严或者余热回收烟道排烟风机故障切换等情况发生时,这种双烟道的加热炉炉压波动非常大,如图2所示,如此高的炉压(最高达40Pa以上)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加热生产,并对装料侧光栅、装出料炉门、出料侧端墙、炉底钢结构等设备造成了严重的损坏。
同时,由于炉压高现场需同时开启余热锅炉烟道和常规烟道进行同时排烟,又导致两通道互相干扰使得余热锅炉系统也无法投入正常运用,蒸汽回收量减少的恶性循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常规烟道与余热回收双烟道共存时的控制方法,优化双烟道加热炉的炉压控制,使炉压更加平稳,加热炉的燃耗、蒸汽回收指标进一步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常规烟道与余热回收双烟道共存时的控制方法:
首先对不同的煤气用量区域划分,确定余热锅炉引风机切入时的频率,将余热锅炉前的废气温度与炉内换热器后的废气温度进行比较,判断换热器后废气温度与余热锅炉前废气温度之比是否小于等于设定阀值,若是,则余热锅炉引风机频率上升,再次检测判断余热锅炉前废气温度是否上升,若是,则余热锅炉引风机频率继续上升,直至换热器后废气温度与余热锅炉前废气温度之比小于等于设定阀值,若否,则余热锅炉引风机频率下降。
所述设定阀值为50℃。
所述换热器后废气温度与余热锅炉前废气温度之比小于等于50℃,则余热锅炉引风机频率上升5Hz,换热器后废气温度与余热锅炉前废气温度之比大于50℃,则余热锅炉引风机频率下降10%。
所述再次检测判断余热锅炉前废气温度上升,则余热锅炉引风机频率上升5Hz,若未上升,则余热锅炉引风机频率下降5Hz,后继续检测判断余热锅炉前废气温度是否上升。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常规烟道与余热回收双烟道共存时的控制方法,能针对常规烟道阀泄漏等异常情况,有效控制余热锅炉烟道抽力的平稳来保持最大余热利用的同时稳定炉压的控制,使产线炉压控制由原有的0~45pa稳定在5~150pa之间,余热锅炉吨钢蒸汽回收由该技术实施前6.3吨/小时增加至项目实施后的8.2吨/小时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炉压控制的流程图;
图2是现有炉压控制的炉压数据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894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