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合一EOL诊断工具无线转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90005.1 | 申请日: | 2019-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930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肖景文;高发廷;郭庆波;翟霄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40 | 分类号: | H04L12/40;H04L12/02;H04B1/40;G08C17/02;G06F13/42;G06F13/12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张亮 |
地址: | 2502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一 eol 诊断 工具 无线 转接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合一EOL诊断工具无线转接装置,包括第一转接接口、WiFi转接模块、串口转接模块、第二转接接口以及转接板卡;第一转接接口、WiFi转接模块、串口转接模块、第二转接接口均设置在转接板卡上;第一转接接口与第二转接接口连接,串口转接模块与第一转接接口和WiFi转接模块连接,WiFi转接模块通过无线连接有上位机;所述多合一EOL诊断工具包括输出接口,所述输出接口与第一转接接口连接,第二转接接口与输出接口结构相同,第二转接接口连接有诊断线束。本发明实现将原有多合一EOL诊断工具设备有线通讯方式转换为无线通讯方式,实现多合一EOL诊断工具设备与上位机通信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诊断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合一EOL诊断工具无线转接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行业的多合一EOL诊断工具设备为通用USB数据线连接计算机方式,进行整车诊断、标定工作;随着计算机厂商CPU、总线等硬件设备的升级,及Microsoft公司Windows系统升级X64架构,现有的多合一EOL诊断工具通用USB串口芯片及上位机硬件驱动已完全不兼容Microsoft公司Windows X64系统架构及现阶段各大计算机厂商新主板硬件架构,造成现有的EOL诊断工具与上位机通信不稳定,甚至下位机软硬件不兼容上位机无法通信的问题。
此为现有技术的不足,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多合一EOL诊断工具无线转接装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多合一EOL诊断工具的通用USB串口芯片与上位机硬件驱动不兼容造成通信不稳定,甚至无法通信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合一EOL诊断工具无线转接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合一EOL诊断工具无线转接装置,包括第一转接接口、WiFi转接模块、串口转接模块、第二转接接口以及转接板卡;
第一转接接口、WiFi转接模块、串口转接模块、第二转接接口均设置在转接板卡上;
第一转接接口与第二转接接口连接,串口转接模块与第一转接接口和WiFi转接模块连接,WiFi转接模块通过无线连接有上位机;
所述多合一EOL诊断工具包括输出接口,所述输出接口与第一转接接口连接,第二转接接口与输出接口结构相同,第二转接接口连接有诊断线束7。
进一步地,第一转接接口包括第一CAN总线发送端口、第一CAN总线RX端口、第二CAN总线发送端口、第二CAN总线RX端口、第一K总线接口和第一L总线接口;
第二转接接口包括第一CAN总线接收端口、第一CAN总线TX端口、第二CAN总线接收端口、第二CAN总线TX端口、第二K总线接口和第二L总线接口;
第一CAN总线发送端口与第一CAN总线接收端口连接,第一CAN总线RX端口与第一CAN总线TX端口连接,第二CAN总线发送端口与第二CAN总线接收端口连接,第二CAN总线RX端口与第二CAN总线TX端口连接,第一K总线接口与第二K总线接口连接,第一L总线接口与第二L总线接口连接。本装置实现两路CAN总线的转接,每一路CAN总线有发送和接收一对端口;本装置还实现L总线和K总线的转接,L总线和K总线为汽车行业常用的诊断线。
进一步地,第一转接接口包括EOL发送端口和EOL-RX端口;
串口转接模块包括EOL接收端口、EOL-TX端口、UART发送端口和UART-RX端口;
WiFi转接模块包括UART接收端口、UART-TX端口以及射频端口;
EOL发送端口与EOL接收端口连接,EOL-RX端口与EOL-TX端口连接;
UART发送端口与UART接收端口连接,UART-RX端口与UART-TX端口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900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