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摄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91103.7 | 申请日: | 2019-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944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郭子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15/14 | 分类号: | G02B1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先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8 | 代理人: | 张雪竹;唐军香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摄像 镜头 装置 电子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学摄像镜头组,包括可调焦组件及成像透镜系统。成像透镜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组与第二透镜组,第一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物侧第一透镜及物侧第二透镜,且第二透镜组由像侧至物侧依序包括像侧第一透镜及像侧第二透镜。成像透镜系统中至少一片透镜的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点,且成像透镜系统中的透镜总数为至少四片。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光学摄像镜头组能同时满足光学变焦、微型化、组装便利性、高响应速度及良好成像品质的需求。本发明还公开具有上述光学摄像镜头组的取像装置及具有取像装置的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摄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光学摄像镜头组及取像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进步,摄影模块的应用愈来愈广泛,而具有变焦功能的摄影模块可具有更广泛、更灵活的应用。传统技术一般采用移动透镜的方式达成变焦功能,但摄影模块易受限于物理上的机构限制而造成体积压缩不易,成像品质受到限制,且组装上也有其难度。而近年来所发展的多镜头光学变焦,虽能使成像品质提升,但如何进一步降低组装难度、压缩体积并达成更高的变焦倍率仍是一大挑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摄像镜头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其中,光学摄像镜头组包括可调焦组件及成像透镜系统,且成像透镜系统包括至少四片透镜。当满足特定条件时,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摄像镜头组能同时满足光学变焦、微型化、组装便利性、高响应速度及良好成像品质的需求。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摄像镜头组,包括可调焦组件以及成像透镜系统。成像透镜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组与第二透镜组,第一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物侧第一透镜以及物侧第二透镜,且第二透镜组由像侧至物侧依序包括像侧第一透镜以及像侧第二透镜。成像透镜系统中的所有透镜分别具有朝向物侧方向的物侧表面与朝向像侧方向的像侧表面。成像透镜系统中至少一片透镜的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点,成像透镜系统中的透镜总数为至少四片,第一透镜组中的透镜较成像透镜系统中的其他透镜靠近物侧,且第二透镜组中的透镜较成像透镜系统中的其他透镜靠近像侧。光学摄像镜头组的最大焦距为fmax,光学摄像镜头组的最小焦距为fmin,其满足下列条件:
1.15fmax/fmin。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光学摄像镜头组,包括可调焦组件以及成像透镜系统。可调焦组件包括至少一液态透镜组,且至少一液态透镜组包括至少两组液态材料以及至少一透明基底。成像透镜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组与第二透镜组,第一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物侧第一透镜以及物侧第二透镜,且第二透镜组由像侧至物侧依序包括像侧第一透镜以及像侧第二透镜。成像透镜系统中的所有透镜分别具有朝向物侧方向的物侧表面与朝向像侧方向的像侧表面。成像透镜系统中至少一片透镜的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点,成像透镜系统中的透镜总数为至少四片,第一透镜组中的透镜较成像透镜系统中的其他透镜靠近物侧,且第二透镜组中的透镜较成像透镜系统中的其他透镜靠近像侧。于光学摄像镜头组的至少一态样中,光学摄像镜头组的光圈值为Fno,其满足下列条件:
0.50Fno2.5。
本发明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括前述的光学摄像镜头组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摄像镜头组的成像面上。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前述的取像装置。
当fmax/fmin满足上述条件时,可使光学摄像镜头组能达成足够的光学变焦倍率。
当Fno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让光学摄像镜头组在变焦过程中具有合适的光圈大小,以避免成像品质降低,并有助于提升成像面的照度。
以上的关于本发明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的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911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