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物源活动强度的震后泥石流动态敏感性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94653.4 | 申请日: | 2019-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344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发明(设计)人: | 唐川;张宪政;李宁;丰强;帖宇;李明威;罗玉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1N33/24;G06F113/08 |
代理公司: | 成都方圆聿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41 | 代理人: | 胡文莉 |
地址: | 610059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活动 强度 泥石流 动态 敏感性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物源活动强度的震后泥石流动态敏感性评价方法,通过分析研究区内泥石流崩滑物源体的动态变化,选取8个评价因子,包括物源活动变化量;对评价因子与往年泥石流爆发事件做概率交叉分析,得到评价因子归一化标准;采用灰色关联法,利用往年泥石流爆发事件为参考列,计算评价因子权重值;之后用得到的评价模型评价当年的泥石流敏感性,对当年泥石流敏感性进行分级实现对泥石流爆发可能性的动态有效预测。本发明充分考虑了评价单元为单条泥石流沟,且考虑了每年泥石流物源变化量对其敏感性的影响,能够消除以往现势性弱的弊端,实现对区域内以泥石流沟为评价单元的动态敏感性评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物源活动强度的震后泥石流动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每次泥石流爆发事件之后,泥石流沟内的物源发生相应的变化,且部分泥石流沟建立了防治工程。而现有的泥石流敏感性判别方法针对一期数据进行判别,忽略了物源变化量对泥石流爆发的影响,导致现有泥石流评价方法的现势性不强,不能对震后泥石流沟敏感性进行动态有效判别。
如公开号为CN 103412113A,公开日为2013年11月27日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震后泥石流沟敏感性判别方法及其应用,其内容特征包括:(1)分析崩滑体分布规律,确定崩滑体在地形要素、地质要素和水文要素的概率综合判别值;(2)根据概率综合判别值大小,划分评价因子敏感性高低区间,避免人为界定;(3)根据划分区间,建立泥石流敏感性打分标准; (4)根据打分标准对区域内单沟泥石流进行评价打分;(5)利用灰色关联法确定因子权重,建立单沟泥石流敏感性评判模型。
上述专利代表现有技术,由于当时客观条件限制,对泥石流敏感性评价未进行动态敏感性评价研究,得到的结果只适用于当时的条件下的泥石流爆发事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期数据的震后泥石流沟动态敏感性评价方法,通过分析研究区内泥石流崩滑物源体的动态变化,选取8个评价因子,包括物源活动变化量;对评价因子与往年泥石流爆发事件做概率交叉分析,得到评价因子归一化标准;采用灰色关联法,利用往年泥石流爆发事件为参考列,计算评价因子权重值;之后用得到的评价模型评价当年的泥石流敏感性,对当年泥石流敏感性进行分级实现对泥石流爆发可能性的动态有效预测。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基于物源活动强度的震后泥石流动态敏感性评价方法,通过分析研究区内泥石流崩滑物源体的动态变化,并结合已有评价因子成果,确定研究区评价因子敏感性区间分级,建立区域内以泥石流沟道为评价单元的敏感性评价模型,实现对泥石流爆发可能性的动态有效预测。
进一步的,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地形数据得到整个研究区的沟道长度、主沟长度、主沟道纵比降、流域面积、流域高差;利用ARCGIS对3期影像解译得到泥石流物源表面积和2期物源表面积差值;通过现场调查和资料搜集得到研究区泥石流沟道爆发事件及防治措施;
(2)根据2期物源表面积差值数据,将数据分为两组,为第一组数据和第二组数据,每组数据含有沟道长度、主沟长度、主沟道纵比降、流域面积、流域高差、物源表面积、物源表面积差值、防治措施8个评价因子;
根据第一组数据的泥石流沟道爆发事件,对第一组数据进行步骤(3)-步骤(7)处理;
(3)通过SPSS软件对得到的8个评价因子进行分箱,根据每个评价因子分箱与泥石流爆发事件的交叉分析,得到每个因子的不同分级条件,并同泥石流沟道爆发事件进行概率交叉分析,得到不同分级条件下的打分标准;
(4)根据步骤(3)得到的泥石流评价因子分级及打分标准,对研究区内泥石流沟进行评分,得到研究区内各评价单元的各因子的得分;
(5)根据灰色关联法基本公式,选定泥石流爆发事件为参考例,8个评价因子为比较列,得到8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理工大学,未经成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946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常温试验器阻尼网网丝应力计算方法
- 下一篇:一种代码保护方法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