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混凝土组合短肢剪力墙的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01034.3 | 申请日: | 2019-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287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吕清芳;丁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2/56 | 分类号: | E04B2/56;E04B2/60;E04G11/08 |
代理公司: | 32204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柏尚春<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21110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桁架 短肢剪力墙 钢板 混凝土 对拉螺栓 钢管柱 浇筑混凝土 预制钢管柱 装配式施工 相邻钢管 有效抑制 拐角处 搭设 施工 变形 拆除 支撑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混凝土组合短肢剪力墙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预制钢管柱、钢板,将钢管柱设置在钢‑混凝土组合短肢剪力墙的端部、拐角处,将钢板设置在相邻钢管柱之间,钢板的两端分别和钢管柱固定连接;在钢‑混凝土组合短肢剪力墙的两侧搭设钢桁架,两侧的钢桁架通过对拉螺栓固定连接;浇筑混凝土后拆除钢桁架即可。本发明采用钢桁架支撑整体结构,仅采用数量较少的对拉螺栓固定钢桁架,可以有效抑制钢板变形,施工方法简单,方便装配式施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短肢剪力墙的施工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钢-混凝土组合短肢剪力墙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短肢剪力墙是指截面厚度不大于300mm,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大于4但不大于8的剪力墙。现有的短肢剪力墙大多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管束组合结构。传统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短肢剪力墙结构在施工时,先按照图纸确定钢筋下料长度并绑扎钢筋,然后进行模板支撑,之后浇筑混凝土。在施工时墙体周围配置模板,就位准确后采用对拉螺栓进行固定。这种施工方法需要对拉螺栓精确的对孔,需要对拉螺栓的数量多,浇筑混凝土时不易振捣密实,影响混凝土的整体性;而且模板间浇筑混凝土时容易发生膨胀,模板易发生变形,对拉螺栓容易发生弯曲破坏。且对拉螺栓穿入模板,待混凝土短肢剪力墙成型后会在表面产生很多孔洞,需要采用防水砂浆将孔洞进行填充,施工复杂。待混凝土振捣静置一段时间后,强度达到要求时拆除模板。现浇钢筋混凝土短肢剪力墙施工工序较复杂,难以工业化生产,现场存在较多湿作业。
钢管束短肢剪力墙是由若干个U型或方形钢管拼接,之后在钢管中灌注混凝土而成的一种结构,如图1所示。该种结构需要根据墙体的厚度和长度来调整钢管的尺寸及数量,容易造成钢材的浪费。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混凝土组合短肢剪力墙的施工方法,施工方法简单,方便装配式施工;采用钢桁架支撑整体结构,仅采用数量较少的对拉螺栓固定钢桁架,有效抑制钢板变形,且混凝土整体性能良好。
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钢-混凝土组合短肢剪力墙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预制钢管柱、钢板,将钢管柱设置在钢-混凝土组合短肢剪力墙的端部、拐角处,将钢板对称设置在相邻钢管柱之间,钢板的两端分别和钢管柱固定连接;
(2)在钢-混凝土组合短肢剪力墙的两侧搭设钢桁架,两侧的钢桁架固定连接;
(3)在钢管柱内部、以及钢管柱和钢板之间形成的空腔内浇筑混凝土,后将钢桁架拆除即可。
其中相邻钢管柱是沿着待施工短肢剪力墙的方向上,距离最短的两个钢管柱;如端部与拐角处的两个钢管柱相邻,而两个均处于端部的钢管柱则并不相邻。
优选地,步骤(2)中,钢桁架之间采用对拉螺栓固定连接。
优选地,步骤(3)中,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在钢管柱和钢板之间形成的空腔内放置预先绑扎的钢筋笼。空腔内是否设置钢筋笼根据短肢剪力墙的受力情况判定,若短肢剪力墙受到的作用较大,单纯的素混凝土结构无法抵抗水平和竖向荷载时,需要在空腔内设置预先绑扎好的钢筋笼,用来提高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同样地,若空腔内配筋后短肢剪力墙的强度仍不足,可在钢管柱内配置钢筋,用来提高短肢剪力墙的强度和刚度。
优选地,步骤(3)中,浇筑的混凝土为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纤维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中任一种。
优选地,对拉螺栓位于端部钢管柱的外侧和/或拐角处钢管柱的外侧。根据实际所需要的短肢剪力墙的形状,更好地设置对拉螺栓的位置,尽可能减少对拉螺栓对剪力墙的影响。
进一步地,钢管柱为U型钢管、方形钢管、矩形钢管中的任一种。该结构的钢管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更换选择。钢管柱内浇筑混凝土并根据强度要求来判断是否配置钢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010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