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精准施药的火龙果褐腐病综合防控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05722.7 | 申请日: | 2019-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215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蓝国兵;何自福;佘小漫;于琳;汤亚飞;李正刚;邓铭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22/05 | 分类号: | A01G22/05;A01G7/06;A01G1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苏运贞 |
地址: | 51064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精准 施药 火龙果 褐腐病 综合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精准施药的火龙果褐腐病综合防控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基于对火龙果褐腐病灾变规律的持续研究和筛选持效期长、内吸性好的杀菌药剂,根据病原菌主要为害幼嫩梢条的特性,将防控着力点放在保护嫩梢精准施药上,通过将病害防控时期前移,减少初侵染来源,逐步替换带病挂果枝条,实现降低果实为害率,达到火龙果褐腐病发病严重果园得到有效控制的目的。本发明方法经过多年田间试验与示范,可有效控制田间火龙果褐腐病的发生与为害,大大减少施药次数以及人工与药物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精准施药的火龙果褐腐病综合防控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火龙果(Hylocereus undatus)为仙人掌科量天尺属多年生攀缘性多肉质植物,原产于巴西、墨西哥等中美洲地区。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台湾引进试种成功后传入大陆。目前,火龙果已在我国的广西、广东、海南、福建、贵州、云南等地均有大面积种植,火龙果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
由新暗色柱节孢菌(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侵染引起的火龙果褐腐病,又称溃疡病,是严重威胁火龙果产业发展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该病害轻则造成果皮“麻点”降低商品价值,重则导致茎秆和果实腐烂死亡,所造成的平均产量损失一般在20%~30%,严重时高达50%以上,甚至毁园。华南地区常年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非常有利于火龙果褐腐病的暴发和流行。
目前火龙果褐腐病的防治主要还是依赖化学农药,然而防效好的药剂选择并不多,果农往往几种杀菌剂混合使用,在病害发生高峰几乎每周都要喷施一次化学农药,造成大量的财力物力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容易引起抗药性风风险。此外,火龙果一年可以挂4~6批果,往往在同一个果园里有的刚开花有的果实已成熟,化学用药时机不好选择,很容易造成果实农残超标,影响质量安全。火龙果整个生长季均可受到褐腐病为害,华南地区发病最严重是每年的5~9月份,此时往往是高温多雨季节,单一依靠化学农药的田间防控效果比较差,生产上亟需一种精准、高效、安全的火龙果褐腐病综合防控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和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原则,倡导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提供一种基于精准施药的火龙果褐腐病综合防控方法。基于对火龙果褐腐病灾变规律的持续研究和筛选出持效期长、内吸性好的杀菌药剂,根据病原菌主要为害幼嫩梢条的特性,将防控着力点放在保护嫩梢的精准施药上,通过将病害防控时期前移,减少初侵染来源,逐步替换带病挂果枝条,实现降低病枝和果实为害率,达到火龙果褐腐病发病严重的果园得到有效控制的目的。该方法经过多年田间试验与示范,可有效控制田间火龙果褐腐病的发生与为害,大大减少施药次数以及人工与药物成本。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的基于精准施药的火龙果褐腐病综合防控方法在火龙果栽培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精准施药的火龙果褐腐病综合防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冬季采果结束后清园,剪除病残枝,刮除病残斑,病残枝和病残斑带出果园,全园喷施杀菌剂;清园后,施足肥料;
(2)待开春第一批嫩梢长出后,准确施药多次直至嫩梢转为老熟,作为挂果枝;新梢萌发期间,加强田间管理;
(3)如果是老旧果园,清除第一批嫩梢老熟后所有长出的非挂果枝嫩梢;如果是新建果园,通过常规管理使其再次萌发新梢,新梢再次准确施药保护至转为老熟,作为挂果枝,根据树势和管理水平决定保留的嫩梢条数,然后才清除后续所有长出的非挂果枝嫩梢;每一批火龙果授粉成功后,在发病适期,若发现火龙果果实出现病斑,需及时喷施杀菌剂防治;
(4)每一批火龙果挂结期间,都要加强田间管理,营造通风透光的生长环境,逐步淘汰老弱病挂果枝,培育强壮树势,至全年采果结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057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