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配电通信网多源大数据融合接入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11846.6 | 申请日: | 2019-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435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李博;林密;张焕域;陈龙;洪杰;吴伟明;张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25 | 分类号: | G06F16/25;G06F16/28;G06N3/00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陈欢 |
地址: | 570100 海***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电 通信网 多源大 数据 融合 接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配电通信网多源大数据融合接入的方法,对配电通信网中的各种不同厂家的不同型号的设备的多源数据进行采集,提取采集的多源数据中的特征向量,根据特征向量将待融合的异构数据转换成数据库可识别的数据流信息,采用Storm分布式处理框架根据数据流的不同类型引导到不同的集群中,然后对集群中的数据流的原始位置信息进行匹配获得精确数据,保证后续融合的准确性,最后再采用基于蚁群算法的双实时数据融合方法对需要融合的异构数据的精确数据进行融合,实现配电通信网中的多源数据的融合,为配电通信网的稳定可靠运行提供保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融合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配电通信网多源大数据融合接入的方法。
背景技术
配电通信网具有分布广泛、终端节点众多、承载业务类型丰富多样、多种接入技术混合应用、现场运行环境恶劣等特点,导致配电通信网存在技术制式多样化、设备厂家众多、组网结构复杂等问题,不便于管理和运维,这也增加了配电网通信监测与管控难度,同时给运维管理、故障处理、服务保障带来了诸多管理的漏洞与缺陷。
当前配电通信网以工业以太网、无线公网、xPON等多通信方式并存,面临海量终端的多通信方式的接入,目前还缺乏支持多源、异构的组网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无法快速的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高效的融合,无法保障配电通信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发明内容
鉴以此,本发明提出一种配电通信网多源大数据融合接入的方法,通过对多源数据采集、处理后,采用基于蚁群的双实时数据融合方法,大大提高配电通信网数据的融合效率,保障配电通信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配电通信网多源大数据融合接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采集配电通信网的多源数据;
步骤S2、提取多源数据中的特征向量;
步骤S3、根据特征向量将待融合的异构数据转换成可识别的数据流;
步骤S4、对数据流进行位置信息校正后获得精确数据;
步骤S5、采用基于蚁群算法的双实时数据融合方法对精确数据进行融合。
优选的,所述步骤S1采用探针采集技术和/或网管接口技术和/或开放式分布处理的软件接口技术采集配电通信网的多源数据。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的多源数据包括设备信息、设备型号、MAC地址、设备端口、运行时间、设备链路。
优选的,在执行所述步骤S3后还包括步骤S31,将数据流引导到不同的集群。
优选的,所述步骤S31的具体步骤为,采用Storm分布式处理框架根据数据流的将数据流引导到不同的集群。
优选的,所述步骤S4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S41、选择目标集群,获取目标集群中的数据流的原始位置信息;
步骤S42、对原始位置信息进行筛选;
步骤S43、对筛选后的原始位置信息进行匹配,获得匹配后的精确数据;
步骤S44、将精确数据存储到集群中。
优选的,所述步骤S5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S51、将两个待融合的集群的精确数据转换成模糊值,得到两个集群的本地决策;
步骤S52、计算两个集群之间的距离;
步骤S53、建立距离矩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118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