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静脉内预充帽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13400.7 | 申请日: | 2019-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709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0 |
发明(设计)人: | 帕克·苏恩;悉达特·K·谢瓦霍尔;彼得·马;J·李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尔福盛303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5/14 | 分类号: | A61M5/14;A61M39/10;A61M39/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顾欣;佟泽宇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脉 内预充帽 | ||
静脉内预充帽。一种用于联接到IV给药装置的流体连接器的设备,以阻止流体连接器和IV给药装置的污染,并允许IV给药装置的预充。该设备包括:盖体,其具有用于容纳流体连接器的腔;预充通道,其用于通过流体连接器从IV给药装置预充流体;以及联接突耳,其从盖体延伸,联接突耳允许盖体联接到IV给药装置的一段IV管线或其他部分以阻止污染并允许IV给药装置的预充。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静脉内(IV,intravenous)给药装置和用于通过插入静脉的针或导管向患者的血管系统输送流体的设备。更具体地,本申请涉及流体连接器帽,其可用于覆盖流体连接器,允许流体预充(priming),并防止流体连接器和IV给药装置的污染。
背景技术
IV给药装置是用于通过插入静脉的针或导管从容器向患者的血管系统输送流体的设备。IV给药装置可包括针或鲁尔连接器、IV管线或管、流量调节器、滴注腔、输液管线过滤器、静脉内装置止动器或阀、装置的部件之间的连接器、进入端口或注射部位、夹子(例如辊夹)和穿透管并将管连接到IV袋或其他输注流体容器的IV钉。
发明内容
为了防止气泡栓塞,在将IV管连接到患者之前,IV给药装置必须用流体或IV溶液预充以从管中除去空气。气泡栓塞是IV治疗的潜在并发症,并且可以通过未预充的IV管、损坏或切割的管、进入端口和具有过少流体的滴注腔进入患者的血液系统。
为了预充IV给药装置,沿着滴注腔下方的IV管线定位夹子,并将夹子移动到闭合位置。如果IV钉上存在保护盖,则移除IV钉上的保护盖,并将IV钉插入输注流体容器中。输注流体容器通常吊挂或悬挂在静脉输液架上。可以挤压或压缩滴注腔,以将输注流体喷射到滴注腔中并且输注流体部分地填充滴注腔。
将夹子移动到打开位置以允许输注流体和气体或空气移动通过IV管线到IV管线的远端,例如输注流体容器。如果帽附到IV管线的远端或IV管线远端的流体连接器,则移除帽以允许流体和气体离开IV给药装置。
为了处理在预充期间从IV管线喷射的输注流体,可以由护理人员将IV管线的远端保持在洗涤槽或盆上方。允许输注流体从管的远端滴下,直到血管内给药装置中没有大的气泡。在IV给药装置的预充期间,护理人员还可以将管的远端保持为倒置位置,同时输注流体朝向管的远端移动并且直到管中没有气泡残留。在IV给药装置预充后,必须将管的远端或附到管上的流体连接器覆盖,以防止IV给药装置的污染。
IV给药装置的预充需要护理人员将管的远端保持为倒置位置10-30秒。这种预充IV给药装置的过程会在每个工作班次和多个患者中重复多次,阻碍了护理人员参加其他任务,增加诸如IV给药装置的污染之类的错误的可能性,并且加剧所需的体力消耗,这会对护理人员造成伤害。
在准备和预充期间,如果从IV管线的远端或流体连接器移除帽,并且IV管线的远端或流体连接器接触地面或另一物体,则IV给药装置可能被污染。如果从IV管线的远端或流体连接器移除的帽在移除时被污染并且然后重新附接到IV给药装置的IV管线的远端或流体连接器,则IV给药装置也会被污染。
IV给药装置的预充会使护理人员暴露于从管中排出的静脉注射液。暴露于静脉注射液或与静脉注射液接触可能对护理人员有害,例如当静脉注射液是用于肿瘤学的有毒化疗药物时。暴露的危害可发生在单次暴露或重复暴露于静脉注射液时。
根据本文公开的至少一些实施例,认识到尽管可以实施程序以防止IV给药装置的污染,但是当在医疗程序期间实施无数个IV给药装置时还是会发生某些问题。例如,当IV给药装置被预充并且联接到患者的血管内系统时,IV给药装置会被污染,并且污染会转移到患者。
本文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涉及如下的认知:无数IV给药装置由护理人员实施,通过反复准备和IV给药装置的预充会使护理人员变得身体疲劳。本文公开的实施例还涉及护理人员会因暴露于输注流体而受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尔福盛303公司,未经康尔福盛303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134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