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的光谱检测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14035.1 | 申请日: | 2019-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146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发明(设计)人: | 刘浩;闫晓剑;张国宏;赵浩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359 | 分类号: | G01N21/359 |
代理公司: | 51124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李凌峰<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62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谱信息图 光谱数据 移动终端 后台服务器 光谱检测 实时性 检测 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 发送 光谱检测技术 近红外光谱仪 处理和分析 近红外光谱 平均值计算 测试样品 光谱信息 实时发送 样本光谱 样本 保存 | ||
本发明涉及光谱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的光谱检测实时性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的光谱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分别获取测试样品不同位置对应的至少两个光谱信息图,并将光谱信息图实时发送至移动终端;移动终端接收光谱信息图后,对所有光谱信息图对应的光谱信息进行平均值计算得到光谱数据,并将光谱数据发送至后台服务器;后台服务器接收光谱数据,并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分析结果并将其发送至移动终端。操作人员通过移动终端即可查看分析结果,无需将检测样本或者保存有光谱信息图的近红外光谱仪送回实验室,提高了对检测样本光谱检测的实时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谱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光谱检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发展非常快速的分析技术,它具有无损、快速等优点,其应用十分广泛,在化工、农业、环境、医药等领域发展极为迅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近红外光谱仪做了深入研究,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他们将化学计量学软件、光谱仪和应用模型结合起来,极大的拓展了近红外光谱仪的应用领域。近红外光谱仪目前在过程分析技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有的近红外光谱仪在对检测样本进行光谱检测,通常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在近红外光谱仪内部设有光谱数据分析模块,其能够在采集光谱信号后实时给出检测结果,但是这种近红外光谱仪的体积较大,操作人员不便于携带,一般需要将检测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光谱检测;二是近红外光谱仪仅对光谱信号进行采集,生成对应的光谱信息图并进行保存,操作人员将保存有光谱信息图的近红外光谱仪带回实验室进行数据分析,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减小近红外光谱仪的体积以便于操作人员携带,但无法实现光谱数据的实时分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的光谱检测实时性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的光谱检测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基于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的光谱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通过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分别获取测试样品不同位置对应的至少两个光谱信息图,并将所述光谱信息图实时发送至移动终端;
步骤2.移动终端接收所述光谱信息图后,对所有光谱信息图对应的光谱信息进行平均值计算得到光谱数据,并将所述光谱数据发送至后台服务器;
步骤3.后台服务器接收所述光谱数据,并对所述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分析结果并将其发送至移动终端。
进一步的,为实现至少两个光谱信息图的获取,所述分别获取测试样品不同位置对应的至少两个光谱信息图包括:
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根据预设次数调整向外发射光线的位置,分别获取测试样品不同位置对应的至少两个光谱信息图;
所述移动终端接收所述光谱信息图包括:接收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根据预设次数调整向外发射光线的位置对应的所有光谱信息图。
进一步的,为实现至少两个光谱信息图的获取,所述分别获取测试样品不同位置对应的至少两个光谱信息图包括:
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调整向外发射光线的位置,分别获取测试样品不同位置对应的至少两个光谱信息图;
所述移动终端接收所述光谱信息图包括:移动终端接收预设次数对应的光谱信息图。
进一步的,为实现光谱信息图的获取,所述分别获取测试样品不同位置对应的至少两个光谱信息图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140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有偏估计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构建方法
- 下一篇:海洋原位pCO2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