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声显像纳米囊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14867.3 | 申请日: | 2019-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048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李皓;付佳伟;陈鑫;周国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市国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国华光电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K49/22 | 分类号: | A61K49/22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张建珍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外***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声 显像 纳米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声显像纳米囊及其制备方法,该超声显像纳米囊呈核壳结构,其壳层材料为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内核材料为液态氟碳类超声显像试剂;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包括亲水链段和疏水链段,亲水链段选自非离子型水溶性聚合物,疏水链段为聚乳酸,聚乳酸包括左旋聚乳酸和右旋聚乳酸。通过以上方式,本发明超声显像纳米囊为纳米级,粒径分布窄,且具有优异的热学性能,稳定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化学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声显像纳米囊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超声是最常用且最重要的医学影像手段之一,与其它影像手段相比,具有更经济、更便捷、无辐射、可重复多次检查和在床边及术中使用等优势,因此临床应用广泛,普及度高。
超声造影剂及造影技术的出现及发展为超声分子影像学带来了契机。目前常用的超声造影剂属于血池显像剂,其造影剂微泡直径(一般为几个微米)接近于红细胞尺寸,经由静脉注射人体后,可通过肺循环到达全身组织脏器进行微循环,通过提高被检查界面的声阻抗差,达到造影显像效果,由此可提高超声对病灶的检出能力和鉴别诊断能力。但由于普通造影剂属于无组织特异性的全身性造影剂,对特定病灶的诊断能力尚不足。
相比于微米级超声造影剂,采用尺寸更小的纳米级超声造影剂可以实现更好的病灶特异性成像。纳米级颗粒具有以下突出优势:1)独特的纳米尺寸,有利于减轻肾脏排泄清除、网状内皮系统吸收及吞噬细胞的识别,从而延长在体内的循环时间;2)可顺利通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到达组织靶区,并可通过高通透高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and retention effect,EPR效应)在病灶组织中实现被动靶向聚集;同时,对于肿瘤组织,由于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连接疏松,且缺乏淋巴回流,故纳米颗粒更容易从血管进入,但难以通过淋巴回流而返回血管内;3)容易与特异性配体链接,选择性与病灶特异性分子结合,实现主动靶向成像。
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纳米级超声造影剂的主要分为纳米级脂质体造影剂、纳米级微泡造影剂和纳米级液态氟碳乳剂三类。其中,前两类造影剂由于受外壳材料和制备方法本身的缺陷,均不同程度存在粒径分布范围较广、在体内持续时间短、后方声衰减弱明显、效果不稳定等缺点,包裹气体的造影剂更由于在组织内部引入气体而具有潜在危害。相比于前两类,后一类造影剂显像效果较好,但由于表面活性剂的活化不稳定,在体内高度稀释和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造影剂失活并沉淀的现象。
目前,负载液态氟碳的聚合物纳米自组装载体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研究热点之一。相比于其他纳米颗粒,聚合物纳米颗粒具有如下优势:1)制备过程简单,利用两亲性聚合物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粒径相对均一的纳米颗粒,并可包载疏水性的内容物;2)粒径小且可控,从几十纳米到几百纳米,具有更强的组织渗透性,不易被清除;3)纳米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极低,在水中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血液循环中具有更长的半衰期;4)容易进行化学修饰或引入靶向基团,实现主动靶向成像和治疗。
但是目前研究报道及临床应用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造影剂在体内存活的时间短,随着氟碳液滴的汽化而使造影剂变大至最终撑破造影剂外壳。故临床上医生为了延长造影时间,会给患者连续注射造影剂,由此也带来了更高的治疗成本。因此,在氟碳聚合物纳米囊中如何能提高纳米囊的稳定性是制备长效超声造影剂的突破口之一。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超声显像纳米囊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声显像纳米囊,所述超声显像纳米囊呈核壳结构,所述超声显像纳米囊的壳层材料为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内核材料为液态氟碳类超声显像试剂;所述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包括亲水链段和疏水链段,所述亲水链段为非离子型水溶性聚合物,所述疏水链段为聚乳酸(polylactic acid,可简写为PLA),所述聚乳酸包括左旋聚乳酸(L-Polylactic acid,可简写为PLLA)和右旋聚乳酸(D-Polylactic acid,可简写为PDL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市国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国华光电研究院,未经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市国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国华光电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148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