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冷对比观测待插补数据插补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17786.9 | 申请日: | 2019-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325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5 |
发明(设计)人: | 胡进宝;甄黎;蒋雪琴;惠晓娟;韦小辉;杨鹏鹏;王晓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18 | 分类号: | G06F17/1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房鑫 |
地址: | 710075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对比 观测 待插补 数据 方法 系统 | ||
一种空冷对比观测待插补数据插补方法及系统,插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整理待插补数据和辅助插补数据;S2、数据完整度判定;S3、确定待插补数据的时间窗口;S4、确定待插补数据的插补原则;S5、根据插补原则对选定的时间窗口内待插补数据进行插补;S6、重复步骤S3~S5,完成插补,输出结果。本发明根据数据待插补情况进行插补,插补过程能够自动完成,最大程度上保证待插补数据与实测数据之间的一致性,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能够较为有效地插补空冷对比观测数据,得到较高完整度和较好准确性的空冷对比观测数据,从而为空冷统计提供较好的数据支持。本发明在确保精度的情况下,计算过程简单,计算速度能够大大提高,满足批量数据计算需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气象统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冷对比观测待插补数据插补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空冷电厂冷却系统的冷却介质为空气,循环水不与空气直接进行接触,仅通过传导散热,冷却水极限温度主要与空气的干球温度(气温)直接相关,其冷却效率与空冷凝汽器表面的空气流量成正比关系,因而空冷系统设计时主要依据干球温度,同时空冷电厂总平面空冷凝汽器的布置、空冷凝汽器面积的确定及风机的配置等均取决于当地的风速、风向条件。因此,提供能客观反映空冷电厂空冷器布置区域环境条件实际情况的气温、风速及风向等空冷气象参数就成为空冷电厂气象勘测的首要工作,直接关系到空冷电厂的运行安全和经济运行。
我国基本气象站多位于城镇周边,其实测气象要素受城镇热岛效应和城镇化建筑物的影响显著;而大部分电厂厂址一般都远离城镇,在地形、海拔、植被、下垫面、局地热源及周边建筑物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况且,我国基本气象台站观测的气温为距地1.5m的地面温度,风速和风向为距地10m高度的风速和风向,但空冷电厂的空冷器平台的高度一般多在45m~65m(300MW~1000MW机组,含挡风板高度)之间。因此,必须通过合理可行的技术手段将气象站的长系列资料准确移用到空冷电厂的空冷器平台位置,为空冷电厂提供可靠的设计依据。目前,现有方法是进行空冷气象对比观测,利用对比观测成果对气象站资料进行反演还原,最终获得能真实反映空冷器平台区域和高度实际情况的空冷气象参数。空冷对比观测数据是空冷统计的主要数据支持,因此,保证数据的完整度与准确性很有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数据插补不能同时保证较高完整度和较好准确性的问题,提供一种空冷对比观测待插补数据插补方法及系统,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完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有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空冷对比观测待插补数据插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整理待插补数据和辅助插补数据;
S2、数据完整度判定;
S3、确定待插补数据的时间窗口;
S4、确定待插补数据的插补原则;
S5、根据插补原则对选定的时间窗口内待插补数据进行插补;
S6、重复步骤S3~S5,完成插补,输出结果。
作为优化,本发明空冷对比观测待插补数据插补方法实施例,所述的步骤S2对数据完整度状况判定分为三种情形:(1)少量待插补数据,指至少一层数据完整且待插补数据量不超过5个的情形;(2)中度待插补数据,指至少一层数据完整且待插补数据量超过5个的情形;(3)严重待插补数据,指同时刻同塔不同层数据全部待插补的情形。
作为优化,本发明空冷对比观测待插补数据插补方法实施例,步骤S4所述的插补原则包括以下几类:
4-1、少量待插补数据插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177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